土茯苓是常用的中药材之一,虽有解毒、祛湿气的妙用,但是药三分毒。土茯苓与茯苓是不一样的食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 *** 溃疡之更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1、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2、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3、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4、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6、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土茯苓的简介
土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味甘、淡,性平。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本草纲目》认为土茯苓能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
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
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 *** 溃疡之更佳中药。
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从新》指出,“肝肾阴亏者勿服。”
土茯苓不是茯苓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1、梅毒
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2、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
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
3、瘰疬溃烂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无毒。归肝、胃、肾脾槐庆返经,开散降泄。土茯苓热祛湿的功效在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100克,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 2、治疗梅毒。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 3、善治湿热疮毒。阴痒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症见外阴及 *** 瘙痒,甚则痒痛难忍,坐卧不宁,或伴带下增多者,亦称“阴门瘙痒”。土茯苓30克、槟榔10克,苦参、忍冬藤、车前草、地肤子、当归、白芍、黄柏、苍术、白鲜皮、土槿皮、川椒、百部各15克,甘草10克。每日1剂,外洗 *** ,或坐浴,早晚各1次,每次15~30分钟,铅饥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一般连用5剂,阴痒即可消除。 4、清热止带。治疗妇人下焦湿差仿热, *** 有豆腐渣样分泌物,兼有黄带,散发腥臭味。土茯苓、黄芪各30克,金银花、连翘、当归、败酱草、冬瓜皮、薏苡仁、黄柏、红藤、苍术、椿根皮、白术各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尺拆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参考价格。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利湿解毒,健脾胃,护肝脏,通利关节之用。《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本品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土茯苓配防风辛温上行之性以升脾阳,祛脾胃之湿,伍白芷除湿解毒,化浊辟秽。三药相伍共奏化湿解毒,健脾益胃,护养肝脏之功。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等亦有良效。
(二)土茯苓的作用
梅毒:土茯苓能够祛湿,解毒,通利关节。事实上旧时土茯苓汤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为治疗梅毒的要药。《本草备要》称土茯苓:“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配方:用土茯苓四两、皂角子七个,煎水代茶饮。
骨挛配亩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用土茯苓一两,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又方:用土茯苓四两、四物汤一两、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治疗头痛:土茯苓30~60g, 更大剂量120g。再根据不同证型加用相应药物。用药时间最短7天,最长3个月。
治疗膝关节积液:以身痛逐淤汤为基础方,加大土茯苓用量,轻则30g,重则达120~240g。一般病情轻者20剂即可见效, 重者100剂收功.
治疗急性菌痢:土茯苓(鲜)、车前草(鲜)各90g,穿心莲30g 。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平均治愈天数为3.8天。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60g,甘草9g,每日1剂,2次煎服。病重体质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150g,酌加黄芩、防己、茵陈、泽泻。
土茯苓可治小儿湿疹
小儿湿疹多发生于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部、头皮,个别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因有阵发性剧烈瘙痒,常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遇不良 *** 或气候突变,穿紧身的毛、丝绸衣服,或用肥皂清洗过勤等可使病情恶化。
当小儿发生湿疹时,可去中药店买土茯苓适量,研为细末,外敷患处,每日3-4次。一般用药1天后渗液减少,3天后可见痂皮,1周后可愈。用药期间,不能让小儿食辛辣、鱼、虾、牛肉、羊肉等食物。
土茯苓外洗内服治“鼻渊”
鼻窦炎、上颌窦炎等慢性炎症,中医统称为“鼻渊”,以鼻塞、流黄脓涕(或有臭味),并兼头重、舌红、苔黄腻等为主要表现。此症陵卖枣多为脾胃湿热、肝胆郁热,致使湿浊之邪犯上所致。临床证实,用土茯苓内服外洗,疗效明显。
*** :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完。其药渣再复煎,药液外洗鼻部,一般连用4剂,诸症可消。此方若加鱼腥草或金银花同煎,其消炎排脓效果更佳。
小贴士:建议使用以上配方前根据自己症状咨询专业医生后再行使。
;
土茯苓的功效及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及作用,任何食材都有其特别的功效和作用,每种食材都有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身体保健不一定要依靠药物,了解一下它的功效和作用对我们有好处,下面跟大家分享土茯苓的功效及作用。
土茯苓的功效及作用1
清热利湿、通利关节、凉血去湿、抗肿瘤。 土茯苓的功效主要是清热利湿、通利关节,那么针对它的这个功效,我们就可以得出它的一些治疗的作用。比如说它会用于风湿筋脉拘挛,这有些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经常有湿,有风湿闭阻于关节,这个时候可以用土茯苓。还有我们在皮科的治疗上,你比如说银屑病,有很多人属于风湿内蕴,这个时候咱们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方子叫土槐饮,就是土茯苓和槐花两个组合,达到那个凉血去湿利湿的目的。
誉郑派 另外土茯苓它还可以用一些皮水水肿等等的治疗,还有一些就是近年来,土茯苓发现它有一些抗肿瘤的作用,那么现在尤其是比如说针对皮科的银屑病,甚至一些肿瘤性的这个疾病,可以使用它达到一个抗肿瘤抗增生的作用,所以它庆贺土茯苓这味药使用的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大家要注意,这个土茯苓,它是一个有小毒的药,尽量不要长时间的使用。
土茯苓的功效及作用2
1、茯苓治湿泻。
茯苓有治湿泻的作用,可以用一两白术与七钱半去皮茯苓一起细切之后加水煎煮,在食前服用。
2、茯苓治水汽浮肿。
茯苓有治水肿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桂心、30克枣仁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研磨为细末,每次用米饮调下6克。
3、茯苓治心虚梦泄或白浊。
茯苓有治心虚梦泄或白浊的作用,可以用二钱白茯苓研磨成细末,用米汤调下,每日二服。
4、茯苓治烦闷惊悸,心胸结气,风热口干。
茯苓治烦闷惊悸的作用,可以用30克赤茯苓、30克去心麦门冬、50克粟米这三味中药混合后共同锉细,先加水1升煎丛渣至500毫升,接着去除药渣后下米煮作粥,趁温食用。
茯苓的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
在使用茯苓时,可以单独使用茯苓,也可以搭配白术、桂心、枣仁、麦门冬、山药、甘草等中药来使用,阴虚而无湿热人群忌服茯苓;阴虚火旺人群忌服茯苓;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人群忌服茯苓;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不得服茯苓。
土茯苓能够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事实上旧时土茯苓汤是用来治疗比较严重的疮毒的,据说,土茯苓为治疗梅毒的要药。《本草备要》称土茯苓:“治杨梅疮毒,瘰疬疮肿。”虽是治疗梅毒,但对于一般的“湿热”,土茯苓汤的功效更为明显,现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疮毒,因此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苍术等配伍同用。
在众多的祛湿汤类中,土茯苓煲龟是民间一道很有名的菜谱。 据《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具有“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而乌龟的功效则大补阴虚、治劳倦内伤、四肢无力。 土茯苓配以乌龟,一清一补,加上黄芪、枸杞、淮山、红枣、党参,更加强了其清利湿热、解毒利尿之功效。不过,祛湿土茯苓不一定非要煲龟,在此我们介绍两种汤料: 土茯苓煲猪骨汤 原料:土茯苓50克、猪脊骨500克、扁豆15克、赤小豆15克、蜜枣三粒。 *** :猪脊骨洗净,加水煨汤,撇去上层浮油,待煎成3碗左右汤时,捞出猪骨。土茯苓洗净,切片用纱布包好,与洗净的扁豆、赤小豆、蜜枣等一道放入猪骨汤内,煮至汤约剩2碗时即可。 该汤具有健脾利湿,补阴益髓的作用,尤其适用于有糖尿病者。猪骨,性味甘、平,能壮腰膝,益力气,补虚弱,强筋骨,是补肾佳品。据《本草纲目》记载:“服之补骨髓,益虚劳。” 土茯苓炖水蛇 原料:土茯苓10克、水蛇仔50克、红枣两粒、姜一片。 *** :水蛇切段洗净,用滚水飞水待用。土茯苓刮皮、切片,将红枣、姜片、水蛇段和土茯苓片全部放入炖盅,猛火炖3小时,饮用时加入食盐调味。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它味甘淡,平,归肝、胃、脾经。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能,主要用于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疗疮、痈肿、瘰疬。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特别提示:此药肝肾阴亏者慎服。
不是,详见下面: 1性状鉴别 1.1土茯苓 根茎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结节状,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至土棕色,凹凸不平,有坚硬须根残基,外皮有不规则裂纹,及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 1.2白土茯苓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10~30cm,直径5~8cm。表面黄褐色,粗糙,有须根坚硬残基,质坚硬,难折断。 1.3红土茯苓 根茎呈圆柱形,稍弯曲,呈不规则结节块状和凹陷,长8~18cm,直径2~4cm。表面紫褐色至灰褐色,微有光泽,结节膨大处有粗大疙瘩刺,质坚硬,难折断。 1.4土茯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性状特征比较 见表1。 2土茯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显微特征比较 见表2。 3 粉末特征检索表 1.粉末淡红色或红棕色。 2.石细胞孔沟明显,呈分枝状……………………3. 菝葜 2.石细胞孔沟不呈分枝状。 3.淀粉粒较大,直径约50?滋m,层纹不明显… 1. 土茯苓 4.层纹、脐点均不明显…………………………2. 肖菝葜 4 水试鉴别 取土茯苓、白土茯苓、红土茯苓饮片各1~2片,用水浸润后,土茯苓有黏滑感;白土茯苓、红土茯苓无黏滑感。 5 理化鉴别 5.1 检查皂甙 取土茯苓、白土茯苓、红土茯苓粉末各1g,加水10ml,在60o/c水浴上加热10分钟,过滤,滤液作供试品。 5.1.1 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不明显减少。 5.1.2 白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明显减少。 5.1.3 红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带塞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即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久置泡沫不明显减少。 5.2 定性分析 5.2.1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 *** ,两夜界面呈紫红色环。 5.2.2白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 *** ,两夜界面呈浅棕色环。 5.2.3红土茯苓 取上述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管壁加浓 *** ,两夜界面呈深棕色环。 6讨论与小结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习惯以肖菝葜、菝葜、作土茯苓入药,几率很高,情况严峻。据有关文献报道,红土茯苓、白土茯苓具有土茯苓类似的功效,但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差别。白土茯苓、红土茯苓有清热解毒,除湿消肿,用于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2]等功效;而土茯苓除了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消肿,通利关节外,尚用于湿热淋浊,瘰疠,疥癣,梅毒,急性菌痢,汞中毒所至的肢体拘挛[1],钩端螺旋体,肝癌病变等有一定的疗效。因此,为了保证用药准确与有效,红土茯苓、白土茯苓不能称为土茯苓,在应用时准确区分这三种药材。不得混称或混用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