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县景点有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托库孜萨来遗址、夏河沙漠胡杨林生态旅游景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楚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等。1、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水库盛产鲤鱼、鲫鱼、草鱼、鲢鱼还有珍贵的牛蛙、毛蟹,水库四周绿树环绕,水面微波粼粼,用旺火烤成鲜嫩可口的巴楚烤鱼。
巴楚县景点有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托库孜萨来遗址、夏河沙漠胡杨林生态旅游景点、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巴楚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等。
1、红海湾水上乐园旅游景区:水库盛产鲤鱼、鲫鱼、草鱼、鲢鱼还有珍贵的牛蛙、毛蟹,水库四周绿树环绕,水面微波粼粼,用旺火烤成鲜嫩可口的巴楚烤鱼。
2、托库孜萨来遗址:位于新疆 *** 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村。遗址包括托库孜萨来古城、托库孜萨来佛寺和图木休克佛寺等。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3、夏河沙漠胡杨林生态旅游景点:是以戈壁沙漠越野、胡杨观光、沙漠探险、游玩等项目。
4、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沙漠。介绍“塔克拉玛干” *** 尔语意进去出不来,人们通常称为“死亡之海”。
5、巴楚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胡杨树,是一种奇异的树。 *** 尔语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有着“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的美誉。
巴楚县的旅游景点有唐王城遗址、唐代烽火台遗址、红海水上乐园、曲尔盖金色胡杨岛度、夏河原始胡杨林等。
1、唐王城遗址
唐王城遗址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为唐代龟兹国遗迹。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
2、唐代烽火台遗址
唐代烽火台遗址位于琼梯木之南、托库孜萨来之北,烽燧以间隔5~10华里的距离一线排列,均系南疆重点县文物考古综合调查组1983年底新发现。所获遗物种类与琼梯木的一致,考古学家认定这几处均为唐代烽火台遗址。
3、红海水上乐园
红海水上乐园距巴楚县城9千米,悄念风景秀丽的红海子水库,库容量为7200万立方米,水库面积34.265平方千升戚米,坝长19千米。
景区内设置水上排球场、水上攀岩、水上平衡木、水上翘翘板、水上蹦床、水上飞行器、水上滑梯、水上摩托、游艇观光等项目,可实现一次接待500人次。
4、曲尔盖金色胡杨岛度
巴楚县金色胡杨岛位于喀什河冲积平原上,距县城24千米的红海乡境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金色胡杨岛四面环水,枝繁叶茂,有金色胡杨林和水面成片的芦苇荡。
5、夏河原始胡杨林
夏河原始胡杨林自然生态旅游景点距离县城100千米,位于天山南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启笑困西北边缘。
整个林区占地面积306万亩,景区东西长134千米,南北平均宽22千米,与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小海子垦区6个农业团场相邻,东北同阿克苏柯坪县及阿瓦提县接壤。景区内有着最壮观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景象,有世界之最的原始胡杨林。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唐王城遗址
巴楚县属于新疆 *** 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巴楚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是喀什地区的“东大门”。巴楚县辖8乡4镇,235个村(社区),境内驻有兵团第三师6个团场和第三师机关总部,辖区总面积1.84万平方公里,有汉族、 *** 尔族、 *** 等31个民族。
巴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2700多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巴楚县地处南疆三地州的中心,周边与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四个地州10个县市接壤,国道314线、国道217线、省道215线、三莎高速、吐和高速、南疆铁路横穿县境,是连接南疆四地州的交通枢纽。
巴楚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钒钛磁铁矿、花岗岩、铜矿等,钒钛磁铁矿已探明储量在6亿吨以上;胡杨、甘草、罗布麻、巴楚蘑菇等分布广泛,拥有天然胡杨林316万亩,红海景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
巴楚县的地形地面:
巴楚县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塔里木地台次级构造单位巴楚隆起,其西南侧为西南台坡,北部为柯坪太隆。由于南部昆仑山及北部天山自第三纪末期以来,新构造运动频繁,主要表现为强烈隆起。
受昆仑山强烈隆起影响,塔里木地台的基底向北缓倾。同时,塔里木台块受到不均匀升降运动,致使叶尔羌河冲积平原产生断块上升,形成巴楚凸起,巴楚未见有断裂带和构造形迹,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好。
巴楚县绿洲集中在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沿岸的冲击扇平原上,由西南到东北呈狭长地形。海拔2000—2500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巴楚县
什么是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顾名思义,显然不是一元的,而且不在线性的常规中演讲。即使只求定性,三言两语也断然无镇野腔济于事,而非做多层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一)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是从古到今存在于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泛称人类学,当然是把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囊括无遗 。 (二)就考古学文化来说,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内涵和外延都不相同,无疑是两种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蛮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在考古学范畴内,对巴楚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无论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更不应上溯到旧石器时代。 无论城背溪类型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沟类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民的一支或数支。他们来自汉水上游至黄河上游,辗转流徒,迁至长江上游的东部和长江中游的西部。清江流域只是廪君蛮的发祥地,不是包括廪君蛮在内的巴人的发源地。至于楚人,则有芊姓与杂姓之别,前者是来自中原的祝融遗裔,后者是长江中游土著三苗的后人。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遗存,但早期巴文化遗存不限于清江流域。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遗存,但早期楚 文化遗存并不限于沮漳河流域。 (三)巴民族与楚民族的交往,以及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因此,无论民族和文化,都是楚中有巴而巴中有楚。 最迟从楚君熊渠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文化交流关系了。 最迟从楚武王在位时起,巴与楚就有通使行聘关系了。 最迟从楚共王在位时起,巴公族就与楚公族通婚了。 巴地有楚国的移民和戌兵,移民如夔国的公族,戌兵即驻守巴郡(巫郡)的楚军战士。楚地则有巴人与楚人错居杂处,江陵陀江寺曾发现东周时期的巴人聚落,荆门车桥曾发现与楚墓同地的巴墓。 巴墓中偶或有楚器出土,而楚墓中也偶或有巴器出土。 可以断言,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不是板块结构,而且不是双鱼形太极图结构。它们交错、交缠、互渗、互补,难解难分。 (四)巴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多源的文化,本来就赋有融合遗传的优势。彼此交流,容易产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文化事象,融合遗传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楚式的虎纹,在离巴人近的地方已见惯不怪了。在离巴人远的地方则殊为罕见,无疑脱胎于巴式的虎纹。巴式的钟和钲,无疑取法于楚式的钟和钲,只是年代较晚、工艺较粗、形制产简罢了。 巴人以干栏为居室,今称“吊脚楼”。芊姓脊喊楚人来自中原,起初与干栏无缘。后来发展了“层台累榭”,想必是仿照干栏营造 的,但有踵事增华之妙。巴人的干栏大概是向越人学来的,但有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妙。巴人遗裔的“吊脚楼”,在鄂西南、湘西北、川东南、黔东北都有,而以鄂西南的最为出众,缘由应是其地离故楚郢都最近,或多或少都带有层台累榭的遗风。建筑方面,巴与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荆门车桥出土的铜戚铸有奇异的神像,殊难索解。巴地有形制相似的铜戚出土,然而上面没有类似的神像。由此,对于车桥铜戚的神像究竟是源于巴人的信仰还是源于楚人的信仰,抑或源于巴人与楚人共有的信仰,至今还不能论定。 战国时代,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学者大抵认为《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即楚歌有巴风,而巴歌有楚风,这也是至今还不能论定的。 有些文化事象,巴人的与楚人的相似,早晚难分,源流难辨。例如,巴人传说有盐水(清江)神御衫女,楚人传说有巫山神女,彼此不乏相似之处,某些方面颇有扑朔迷离之状,究竟是巴人传播给楚人的还是楚人传播给巴人,抑或纯属巧合,也因线索不清、证据不足而至今仍是悬案。 无论在巴文化和楚文化 中,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说,都有cross culture即杂交型文化或混融型文化的成分,其遗传优势即由此而来。 (五)作为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巴楚文化从来是巴楚二元复合的文化实体。复合,始则耦合,继而融合。 竹枝词就是巴楚文化融合遗传的产物,有雅俗共赏的优势。 近代和现代鄂西南的民间歌舞也是巴楚文化融合遗传的产物,有古朴与奇巧兼备的优势。 (六)“巴楚文化”这个术语,不仅涵盖了历史和现实,而且显示出兼容并包的恢宏气度和开放精神。 “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级阶梯。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区,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的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的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东面的大平原和西面的大盆地舒缓得多。若在深山最深处,此中人乃如桃花源中人,说文化文化精品,为中华文化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询问巴楚文化的成因,若据谭维四先生的看法,其“主要成因”有如下几点: “1、民族融合的结果;2、文化交流的结晶;3、国家征战与结盟促成;4、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使然。”可谓一语中的。但若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来,似还可续貂二条:一是秦汉以降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湘鄂川黔地区巴人后裔所采取的“羁縻”政策;二是在此封闭环境中巴人后裔——土家族民众承续了巴楚文化。使得源远流长的巴楚文化得以不曾中断、消失而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当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活的巴楚文化主要存在于土家族(及其与故楚这地接壤地区的)民俗文化之中。 总之,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川、陕、鄂、湘、黔五省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按《光明日报》上《三峡宜昌地带的巴楚文化》一文分析,巴楚文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地域内的重合交叉,二是内核中的深层融合,三是民族间的联姻通婚,四是习俗上的涵化混同。 愚意以为:巴楚文化研究应该“立足一城(宜昌),挟带二水(沮漳河、清江——分别为楚、巴文化的发祥、勃兴之地),依托三峡,辐射四方”。宜昌既是巴、楚文化的交汇之地,又处在古文化沉积带与长江经济开发带的交叉点,縻带巴楚文化腹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才汇聚,研究巴楚文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便何况我们在巴楚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根据土家族婚俗编创的《土里巴人》舞蹈剧,已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是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仿制出土的巴楚音乐文物为主体的“巴楚乐宫”,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长阳土家民俗歌舞饮誉海外;《三峡民间文学集粹〈歌谣、故事、谚语〉》好评如潮…… 以上种种有利的本土条件,加上湘、鄂、川三省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教,使得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巴楚文化立项,进行学术研究并结集成书的夙愿。在此,谨向支持、帮助过我们的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学术上的之一步迈出更难。因为是之一步,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便决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来的,至于行进的质量如何就只有“旁观者清”了。得到社会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干涸。 又在文化沉积带的腰部,又在经济开发带的腰部,宜昌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挑战也罢,机遇也罢,都是幸运。 那些尚有遗踪可寻的文化事象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一要抢救,二要利用。抢救是从调查经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可以培养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学术名家来。利用是在抢救的基础上开发,这就不能像抢救那样一切都讲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继承、又要创造,以求化腐朽为神奇, *** 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来。 宜昌的经验表明文化沉积带与经济开发带相得益彰,一台《土里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证据。《土里巴人》,其文化价值远在其经济效益之上。对宜昌同志来说,《土里巴人》或许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文化精品将接踵而来
巴楚县地处交通要道,是南疆的交通枢纽和喀什地区的东大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和“丝路明珠”。巴楚境内314国道(乌(鲁木齐)红(其拉甫)公路)和巴楚—莎车公路、巴楚—图木舒克公路和南疆铁路贯穿县境,巴楚火车站距县城4.5千米。构成了巴楚县优越的陆路交通优势,是中国人流、物流由喀什进入中亚的重要通道,是喀什、克州、和田地区及 *** 阿里地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南疆重要的客货集散地之一。
叶尔羌河纵贯巴楚县340千米,有3座平原水库,蓄水量1.27亿立方米,巴楚县地下储水量约2亿立方米。其中,红海水库距县城8千米,储水库容为7500万立方米,设计水位1122.3米,水库面积34.265平方千米;草龙水库距县城76千米,储水库容为3000万立方米,设计水位1142.5米,水库面积16.31平方千米;卫星水库距县城19.5千米,储水库容为2500万立方米,设计水位1122.5米,更高水位1123.5米。 地表水 巴楚县地表水资源量10.57亿立方米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降雨入渗)为474.4万立方米 ,合计巴楚县水资源总量10.62亿立方米 。巴楚县可利用的地表水总量在P=50%年份为91720.3万立方米 ,P=75%年份为83677.0立方米 (均不含巴楚林场水量)。 地下水 巴楚县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5089.4万立方米 。合计巴楚县水资源可利用量在P=50%年份为134225.2万立方米 ,P=75%年份为125018.9万立方米 。 2014年,巴楚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83亿元,比2013年增长1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233亿元,比2013年增长1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9亿元,比2013年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亿元,比2013年增长20%。外贸进出口额105.9万美元,比2013年增长10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24元,比2013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7725.75元,比2013年增长20.7%。 2015年上半年,巴楚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18亿元,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4.8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7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4.5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完成20.9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9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亿元。 2014年,巴楚县果品总产达到10.35万吨,比2013年增产55%;全年牲畜出栏76.67万头(只),比2013年增长2.9%;农民专业合作社比2013年新增73家。 2014年巴楚县种植小麦25万亩、复播玉米22万亩,建立高产示范棉田10万亩,136万亩棉花皮棉总产达到342.67万担;果品总产量达到10.35万吨,产值12.2亿元,以红枣、核桃、杏为主的特色林果面积达到80.8万亩;“牲畜年出栏量76.67万头(只),家禽出栏突破805万只羽。 2014年,巴楚县以棉纺织、农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为重点产业。引进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34个,到位资金20.76亿元,比2013年增长21.4%。 2015年1-5月,巴楚县完成工业总产值59820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6%;完成工业增加值19023万元,同增比2014年长8.2%,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34.14%。其中: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321万元,同比2014年下降23.94%,完成工业增加值5059万元,同比2014年下降23.59%;规下企业完成总产值42499万元,同增比2014年长26.44%,完成增加值13964万元,同比2014年增长27.4%。 2014年巴楚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红海国家4A级景区顺利挂牌,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胡杨文化旅游节。 2015年1-5月,巴楚县各银行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3406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6.71%,各项贷款余额258039万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6.54%。1-5月发放春耕生产贷款3559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