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拼音:chá dào 英语:tea ceremony)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 *** 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酒文化和茶文化,都是休闲文化,有着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酒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酒文化的关系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能在一起品茶的必定是好知交,聚在一起喝酒的未必是真朋友。俗语不是有酒肉朋友吗?宋代谢莲有《菩萨蛮》词一首道个正中: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
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品茶和饮酒虽然是休闲的两种方式,但于人的身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茶使人清醒,酒使人沉醉。
茶文化与酒文化
(一)茶文化
1、茶的发现和饮用。“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神农本草经》)
古代,人们最初口嚼生食茶叶,以后以水煮鲜茶叶羹饮;周代,人们把茶叶晒干以随时水煮饮用;唐代,蒸青和炒青法被普遍采用,这一制茶工艺沿用至今。
2、茶的分类和传播
中国茶叶的原产地:巴蜀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战国时传到长江中游地区,西汉至三国传到长江下游地区,茶的饮用和种植迅速扩展到全国。公元7世纪前后,中国的种茶、饮茶法和饮茶风尚向周边国家传播。17世纪,中国茶叶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茶的种类:绿茶:钱塘龙井、常州阳羡、福建柏岩等;红茶: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广东英红等。
其中,武夷岩茶、莫干黄芽、安化黑茶、闽北白茶、福建茉莉大毫,分别为乌龙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中的名品。
3、民间茶俗
茶俗——民间在婚姻、祭丧、敬客等场合,形成以茶为礼的各种习俗。
婚礼中茶为重要饮品,唐以后民间把订婚称为“受茶”;结婚成为“吃茶”;订婚的礼金成为“茶金”;彩礼称为“茶礼”。
以茶祭祀的习俗起于南朝。
客来敬茶是传承至今的习俗。
4、文人与茶
茶长于高山云雾之中,沐天地之精气,以高洁、清新、玄幽、平和为秉性,颇合文人宁静致远的清高意趣。茶的秉性又与文人士大夫其心所尚的儒释道精神息息相通,品茗被视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精神追求。
(二)酒文化
1、酒的流变
酒的产生与流变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穴居野处,野果含有糖分,经酵母菌分解,产生酒精,这就是最早的天然果酒。随着农业文明的出现,谷物酿酒取代天然果酒。大约5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早期,中国先民已经掌握了谷物酿酒技术。到了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在商朝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大量酒器。
周朝酿酒业成为庞大的独立手工业部门。而秦汉时酒肆作坊遍布都市和乡镇。到了西晋,人们把药用植物加入酒中,制成药酒。唐朝时,地方名酒品类繁多。各地名酒已成林郎满目的态势。到了距今800多年的宋金时期,白酒诞生。河北青龙县就于1975年出土金代铜制烧酒锅。白酒生产的关键是掌握科学的蒸馏 *** 。至此,低度的米酒、果酒和烈性的白酒在中国都已齐备。
2、饮酒习俗
节日饮酒:春节除夕夜,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正月初一,长幼依次拜贺,敬屠苏酒;清明扫墓,以酒祭奠死者;社日祭土地神,畅饮春酒。
人生礼仪活动: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皆饮酒。 在中国,殷勤劝酒历来被视作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茶品即人品”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茶文化: 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茶被人们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饮料,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 *** ;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 《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古代众多的茶道专著,尽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饮技艺上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一切外部表现形式都是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鲜香甘醇”,绝非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国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须清洗洁净;(二)主张用轻清之水煎茶,有条件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讲求水沸适度。(四)要求使用名贵优质茶具,并规定首先要将茶碗烫热或烤热,以便于茶汤香气充分升扬。 茶道 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更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茶道法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日本茶道 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②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更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更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茶道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 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 茶道修习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 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而且差的种类繁多,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饮茶文化。茶是三大饮料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考验下,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上海的茶艺文化历史悠久,给 上海文化 带来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下面一起来看看上海茶文化是怎样的吧。 上海学茶道更加注重的是饮茶品茶的意境。茶道在中国已历经几千年,形成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魅力。 在上海学茶道注重的是生活的一张一弛,喝喝功夫茶畅叙心事,能在工作压力之余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使人保持在身心平衡的健康状态中。喝白水的人重在解渴,喝茶的人重在品尝。 但所有这些,都道不出喝茶更大的益处,那就是,喝茶能使人宁静,少了几分躁气,平添了几分沉稳。喝茶,是一个叙旧聊天、增进感情的时候,特别是为商务活动创造出一种和谐氛围。 1、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海派特色。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五方杂处,人文基举,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汇地。因此,它既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又较早接受外来现代文明的影响。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都市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多样化的发展。其中连续五届的国际茶文化节就是它的集中反映。 例如:1994年4月17日以上海市闸北区人民 *** 、市文联、市茶叶学会率先举办94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在闸北公园举行,节中有闸北公园游园活动,中国“当代茶圣吴觉农在上海”陈列室揭牌仪式,茶文化研讨会,茶艺表演交流,茶趣征文,经贸展销,东方茶情风情旅游等。 前来参加茶文化节的海外茶人有40余人,包括日本丹月流茶道、香港荣艺中心以及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国内有江西、安徽。浙江和上海汪恰相、上海茶叶三厂、宋园茶艺馆等数十支茶艺表演队登台表演。 五年来,各种各样的茶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年年有新招,层出不穷,异彩纷呈,蔚然成风。它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提高了人的素养,而且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茶事兴旺,设施齐全,时尚翻新,饮茶与养生相结合。 由于文化的作用,在上海,茶已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物质被人们所认识,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已成为都市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94年始至今连续五届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期间,国内外各界人士参与人次达二百多万。在连续五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的带动下,上海茶事更加兴旺,并对上海人口素质、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观念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茶叶销售量直线上升。据统计,改革开放前上海茶叶销售店不到一千家,现在有五、六千家;90年代初上海人均消费茶叶150克。之后,每年以年增一百克的速度递增,现沪上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600克以上,市民饮茶比例高于喝饮料达87.6%,稳居所有饮品之榜首。 二是茶文化设施遍布大街小巷。据调查,目前上海已有经营型的茶楼、茶馆、茶坊和公益性的茶座、茶亭、茶室一千多家,配之以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景点达一百多家。其中有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具有明清风格、古朴典型的豫园商城湖心亭茶楼,建于闸北公园内的园林式茶艺馆——宋园茶艺馆,以及黄浦区少年宫“小茶人”茶艺馆、井苑茶艺馆、吴越人家和各具特色的北站街道“百乐”京剧茶座、左江西路街道的聋哑人文化茶座,还有遍布大街小巷的社区服务中心茶座、茶室等。饮茶成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