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郝保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信中强调:" 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这份深情嘱托不仅饱含着党和国家对特岗教师群体的亲切关怀,更凸显了党中央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总书记的回信再次让 " 特岗教师 " 这一特殊教育群体走进公众聚焦点,使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到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 " 特岗教师 " 这支队伍的关键作用与不可替代性。
特岗教师是活跃在我国广阔中西部农村教育阵地上的"追梦引路人"。他们犹如播撒知识的使者,从繁华都市奔赴偏远乡村,从高等学府踏入中小学课堂,凭借扎实学识与满腔热忱照亮了万千农村孩子的成长之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自2006年启动实施,由中央财政专项拨款,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历经20年发展,该计划已累计选聘118万名高校毕业生,分赴中西部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余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是国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弥合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特岗计划实施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政策力度强、覆盖范围广,有力推动了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其政策覆盖区域逐年拓展,从2006年的14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扩展至2025年的22个省份。招聘岗位设置持续优化调整,精准对接中西部农村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自2014年起,"特岗计划"明确提出"重点补充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2021年在此基础上新增思想政治学科,2022年进一步纳入科学、劳动、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四门学科。岗位设置的动态调整紧密贴合乡村学校的发展实际,深刻反映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方向,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8万名特岗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数字叠加,更是118万颗教育火种的深情播撒。他们为农村学校带来的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服务,更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众多特岗教师成为学校里首位运用多媒体教学、首个开设学生兴趣小组、率先带领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先行者。这有效激活了农村教育的生态系统,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
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搭建了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重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农村学校师资总量短缺与结构失衡两大突出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面临年龄结构老化、知识体系陈旧、人员流动性大、优秀人才流失率高等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质量与育人水平的提升。特岗计划通过"中央统筹、地方落实"的运作模式,既切实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又有效保障了教师待遇权益。许多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主动选择留在当地,逐步成长为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这种"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相结合的良性机制,从数量保障、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等多个维度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学龄人口结构发生新变化和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特岗计划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创新的空间。未来应精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推进进程,持续优化教师学科结构,筑牢立德树人的师资基础,助力实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建立更为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标准不仅关注学历层次,更要注重从教动机、环境适应能力,并兼顾学科结构需求。加强岗前系统培训与在职专业指导,帮助特岗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农村教育教学环境与生活条件。完善特岗教师职业发展晋升通道,确保特岗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推动特岗计划与地方教育发展规划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展望未来,特岗计划必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将继续书写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动人篇章——以教育的磅礴力量,让每一片乡村土地都成为梦想绽放的沃土,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