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刘双庆(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近期全国各地通过主题展览、红色出版物编纂、抗战遗址寻访及文艺创作等多元形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丰富活动不仅缅怀革命先辈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更成为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
作为党领导抗战历程的历史见证,红色资源蕴含深厚精神内核与强大情感共鸣力。传承抗战精神需以红色资源为依托,通过系统性守护抗战集体记忆,强化国民身份认同与民族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集体记忆是构建国家认同的核心要素,其形成与传承依赖共同体成员的主动守护而非自然延续。对于非亲历者而言,族群内的记忆传承机制尤为关键。在此过程中,科学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沉浸式纪念语境是守护抗战记忆的基础工程。历史记忆的存续需要具象化的纪念场景与时空坐标,应深度挖掘抗战关键节点,将具体历史事件纳入宏观叙事框架。各地可通过串联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一二·九"运动、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标志性事件,在历史脉络中彰显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智能技术赋能推动记忆空间创新升级。传统纪念馆、博物馆等实体空间正借助全息影像、AI交互等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特展中,通过智能技术生动再现经典战役场景;抗战家书视听区将文献转化为微纪录片,使静态史料获得动态呈现,这种多模态叙事显著增强观众的历史在场感与情感共鸣。
推动历史记忆日常化融入是传承工作的关键路径。除重要纪念日的仪式性活动外,应将抗战精神教育有机融入党建实践、思政课堂、文艺创作及红色旅游等领域。通过主题党日、研学实践、红色影视展播、主题演讲等互动形式,促进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深度融合,既强化民众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又为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能。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传承抗战精神具有特殊时代意义。这份精神遗产需要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力量,指引民族复兴征程。历史经验昭示未来方向,唯有珍视共同记忆、赓续抗战精神,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续写辉煌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1日 02版)
[ 责编:孙宗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