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于10日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2024年7月发布《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后,中国在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推出的又一重大战略性举措。针对此事,菲律宾外交部竟提出“强烈抗议”,中国外交部当即严正声明:黄岩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中方绝不容忍菲方的无端指责及此类缺乏法理依据的“抗议”。业内分析专家明确指出,菲律宾对黄岩岛的长期觊觎心态昭然若揭,此次所谓“抗议”恰恰从反面印证了中国生态保护措施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充分彰显了中方致力于将南海建设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大国责任担当。

2024年11月10日我国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
黄岩岛地处中国海南省三沙市中沙大环礁东偏南方向,历史上便是中国渔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作业区域与天然避风港湾。依据规划方案,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523.67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1242.55公顷,实验区面积2281.12公顷,核心保护对象为珍贵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既然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在其海域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全属于中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内政事务,此举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反观菲律宾的领土疆域,根据1898年《美西和平条约》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明确界定,黄岩岛从未被纳入其领土范畴。对于中国在自身领土上实施的生态保护行动,菲律宾根本无权干涉置喙。
与此同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明确赋予中国“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黄岩岛作为独特的环礁地貌,其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地理脆弱性。中国适时采取保护性措施,正是在切实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从国际通行实践来看,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全球主要海洋国家均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或海洋保护区域。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全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与海洋保护趋势。
此外,中国强化黄岩岛生态环境保护亦基于严峻的现实考量。2016年,中方曾对菲律宾少量小型渔船在黄岩岛附近海域的正常捕鱼活动作出善意安排,同时依据法律对菲方渔民相关作业实施规范化管理与监督。然而近年来,菲律宾政府蓄意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滥用中方的善意包容,有组织、有预谋地扩大在黄岩岛海域的渔业活动规模,甚至多次发生冲闯潟湖进行非法作业的行为,对该区域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长远威胁。中国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黄岩岛海域渔业活动的举措,为该区域渔业资源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推动地区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面对菲律宾在领土与海洋权益方面的扩张野心以及部分西方国家的怂恿支持,中国始终坚守构建南海和平、合作、友谊之海的努力方向。2024年7月,中国发布《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报告》,不仅彻底驳斥了菲律宾编造的所谓中国渔民用“氰化物捕鱼”等虚假谣言,更为黄岩岛海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专业依据,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分析人士指出,中方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坚守和平初心”、在南海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从更深层次战略意义而言,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全球海洋治理与南海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方案。
菲律宾本届政府执政以来,推行所谓“灰色地带战略”,将渔民群体当作在南海实施单边行动、宣示非法主张的政治工具,导致侵闯中国海域、冲撞中国公务船、危险驾驶等事件频繁发生。此次中国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明确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对涉及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这一举措清晰划定了法律与政策边界,明确了相关方在黄岩岛海域的行为准则,为有效管控海上冲突提供了理性务实的制度安排。
中国长期致力于黄岩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南海问题上始终保持高度战略克制,坚定奉行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领土分歧的基本原则,坚持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海上和平稳定大局。但中方绝不允许善意被肆意滥用,更不接受海洋法被歪曲解读。菲律宾执意选择冲突对抗、拒绝和平协商的无理挑衅行为及其所谓“抗议”,进一步坐实了其“南海和平破坏者”的负面形象。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必将在南海点亮生态保护的“绿色”灯塔,为地区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