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能源发展70年:从无电乡到“风光”基地的绿色蜕变】
哈密十三间房风电场,百余米高的风机阵列在戈壁上构筑成"白色森林",叶片随风转动将旷野长风转化为清洁电能;吐鲁番鄯善光伏产业园,蓝色光伏板在砾石滩上铺展成万亩"光海",正午阳光照射下折射出科技与自然交融的光芒。
通过±800千伏特高压输电技术,新疆发出的绿色电力仅需0.007秒即可穿越2260公里,点亮重庆市民家中的灯光。
作为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新疆能源开发曾长期受制于技术壁垒与电网建设滞后。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全疆仅7座小型火电厂,年发电量不足百万千瓦时,电力基础设施薄弱程度可见一斑。
电力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始于1955年,建设者们用人拉肩扛的原始方式架设起首条35千伏输电线路,在荒漠戈壁上点燃了现代能源文明的火种。
1960年投运的八钢至昌吉110千伏输电线路,首次实现天山南北电网互联;1985年红雁池至米泉220千伏线路建成,输电能力提升3倍;1988年伊犁托海水电站投产,5万千瓦装机容量刷新新疆水电纪录;1989年达坂城风电场突破2000千瓦装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风力发电场——火电、水电、风电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但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域内,电网仍呈"孤岛"分布。直到21世纪初,帕米尔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数十万农牧民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无电生活。
"吉根乡的灯什么时候能亮起来?"这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牧民世代的期盼。
"老师,课本里说的霓虹灯真的会变色吗?"乡村小学课堂上,孩子们对光明的向往质朴而热切。
"爸爸,我想在电灯下写作业,就像电视里的城里孩子那样。"这句童言曾刺痛无数电网建设者的心。
为实现"户户通电"目标,电力工人背着20公斤重的工具包,在沙漠戈壁徒步巡检线路。从阿尔泰山麓到昆仑山腹地,从塔克拉玛干沙漠到准噶尔盆地,建设者们用脚步丈量出2.5万公里输电线路,终将分散的"电力孤岛"编织成贯通全疆的电网主网架。
2014年9月25日20时15分,阿克陶县巴仁乡罕铁列克村村民阿布都克里力·买买提按下开关,25瓦白炽灯绽放的光芒照亮了土坯房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天,新疆98.4万无电人口彻底告别煤油灯时代,电网覆盖率实现100%。
2020年750千伏电网实现全疆覆盖后,如何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成为新挑战。作为预测煤炭资源量占全国40%的"能源宝库",新疆果断调整发展战略,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加速推进"双碳"转型。
达坂城的风季曾让当地居民苦不堪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谚语道尽沧桑。如今,这里矗立着486台风机,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68岁的阿不都拉老人通过参与风电收益分红,每年增收3800元。
2023年以来,华电北疆100万千瓦风光基地、阿拉山口60万千瓦风电集群、小草湖40万千瓦光伏电站等重大项目相继并网,新疆新能源装机以每月新增50万千瓦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哈密伊吾县淖毛湖,国家首批光热示范项目正创造着"追日"奇迹:1.45万块定日镜如同向日葵般精准追踪太阳轨迹,将光能聚焦到198米高的吸热塔,通过熔盐储热技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项目年发电量1.98亿度,可满足2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中电哈密太阳能热发电有限公司工程师殷亮介绍,该技术突破了新能源"靠天吃饭"的瓶颈,使新疆光伏利用小时数提升至4000小时以上。
2025年5月29日,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若羌400万千瓦光伏基地成功并网,标志着新疆光伏产业迈入GW级开发新阶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牧草"模式,在治理20万亩沙漠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新疆新能源装机达1.34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提升至60%,历史性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依托"两交三直"特高压通道,新疆电力外送范围已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年外送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
"哈重特高压工程单日最大外送电量达1亿千瓦时,可满足重庆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巴里坤换流站站长李源升介绍,这条"电力丝绸之路"每年向华东地区输送的清洁电力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400万吨。
从煤油灯到智能电网,从能源短缺到西电东送核心区,新疆用70年时间完成了从能源穷省到"风光"大省的华丽转身,在广袤西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答卷。
(本报记者 孙金行 赵明昊 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