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职工家庭课后托管痛点引关注 多方协同破解"三点半难题"

小编 45 0

学生课后离校与家长下班时间存在错位,这一现实困境长期困扰着众多双职工家庭。解决课后托管难题,需要教育机构、社会资源与家庭力量凝聚共识,共同书写民生问题的温暖答卷

秋季学期开学以来,下午三点半的放学铃声依旧准时响起,当孩子们兴奋地走出校园时,不少家长却陷入接娃困境。这段长达数小时的时间差,已成为现代都市双职工家庭普遍面临的育儿挑战。

课后托管难题的核心矛盾在于工作时段与教育时段的结构性冲突。尽管各地已推出多样化解决方案,但家长反馈显示:部分学校课后服务仍停留在"作业看护"层面,难以满足素质培养需求;部分地区托管结束时间与通勤高峰衔接不畅;校车安全保障、社区托管师资配置及经费可持续性等问题也亟待突破。

破解课后托管困境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不仅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更影响万千家庭的生活质量,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关键命题。唯有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才能形成科学高效的解决方案。

学校需发挥课后服务主阵地作用。优质课后服务应实现从"时间覆盖"到"质量提升"的跨越,在完成作业辅导基础上,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开展科普实践、艺术培养、体育锻炼等多元化活动。以上海宝山区为例,全区97所中小学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通过分时段课程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哈尔滨花园小学创新开设100余门"种子课程",基于学生兴趣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实践表明,将托管服务升级为成长赋能平台,能让课后时光成为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段。

社会资源整合是拓展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体育机构拥有专业场地与课程资源,其常态化参与课后服务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各地青少年宫开展的暑期托管项目成效显著,若能将此类服务转化为日常化社区服务,将极大丰富课后教育供给。社区可联合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场所,引入合规非学科培训机构,打造"15分钟课后服务圈",实现"离校不离教,活动多样化"的托管目标。

家长协同参与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建议家长主动参与家校共育机制,理性选择托管服务项目并及时反馈改进建议。在邻里互助方面,可尝试组建"家长互助联盟",通过轮流照护、共享资源等方式缓解接送压力。同时,即便在忙碌工作之余,也应注重高质量亲子陪伴,利用碎片时间开展阅读分享、户外运动等互动活动,构建良好家庭教育生态。

未成年人成长既需要系统教育引导,也需要自主发展空间。课后托管改革的目标不是填满所有时间,而是构建安全有益的成长环境,消除监护真空与教育盲区。这要求我们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学校教育优势、社会资源力量与家庭监护责任,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安全、充实、快乐的课后时光,让放学铃声之后响起的,是素质成长的拔节之声与童年欢乐的纯真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