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清雍正年间的粉彩蝠桃纹瓶,也是上海博物馆陶瓷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珍贵文物前,稚嫩却坚定的童声正在回荡。近日,博观大课堂“国宝探索记”活动评选出的十佳“小小讲解员”,在此完成了专属文物解说视频的录制。据悉,该活动“小小讲解员”赛道共有30份作品入围,上海博物馆组织专业讲解员对入围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后,结合投稿作品与培训后即兴讲解表现,最终评选出十位佼佼者,并联合澎湃新闻为其录制视频。
2025年,成为孩子们与上博国宝深度互动的一年。在一次次观察、创作与讲解中,孩子们与国宝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家校社应如何联手为孩子们构建大美育空间与展示舞台?以下采访或将揭晓答案。

7月26日,“小小讲解员”们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参与培训。
小梦想,大舞台:助力孩子关于美的表达
“小小讲解员”赛道区别于其他赛道,以动态形式呈现作品,鼓励孩子们与文物深度互动、“大胆开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最触动心灵的国宝。培训期间,上海博物馆的资深解说员蒋文彬、黄彦宁老师深入浅出,不仅在文稿撰写、仪态礼仪、沟通技巧等专业层面给予细致指导,更注重双向互动,将更多思考与发挥空间留给孩子们。

黄彦宁在为小小讲解员培训中。
黄彦宁拥有丰富的儿童培训经验,深知孩子天性。她认为孩子们对美的感知力极强:“我习惯平视与他们对话,从他们的视角帮助理解,消除环境带来的紧张感,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并自如表达。”

“小小讲解员”们正在家长协助下认真准备即兴讲解稿。
培训后,两位讲解员让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修改即兴讲解稿,自己则扮演聆听者角色,鼓励个性化、多元化表达,对不足之处的指正也力求温和克制。
许多孩子是首次参与此类专业培训。上海外国语大学普陀附属学校10岁的唐溢恬分享:“讲解员老师教的站姿、发声、眼神交流等技巧我都记下了,以后会用到讲解中。”民办尚德实验学校10岁的李婧萍,得知培训消息时正在旅途,她与家长商议后提前结束行程,珍视这次机会。其母亲杨帆表示,通过与孩子共同了解文物及此次培训,明显感到孩子与国宝的距离在拉近,“感谢上博提供沉浸式平台,让文化传承鲜活起来,也让我看到更自信勇敢的孩子。”

上海博物馆讲解员蒋文彬(近景)、黄彦宁(远景)正在为参加培训的同学答疑解惑。
蒋文彬是首次为孩子们培训,他坦言收获满满:“原本担心孩子们能否给出‘正反馈’,但他们听讲专注,课后演讲进步显著,有模有样。我非常乐意再次为孩子们培训,帮助更多孩子流利表达,传递他们对国宝与美的独特见解。”
小窗口,大天地:对自我与国宝的双向观察
“小小讲解员”活动不仅是孩子们展现自我、演绎文物的舞台,更成为他们观察自我与文物背后深层联结的窗口。这份体悟,往往始于自我认知的转变。临港实验中学14岁的仲岭沁,一袭青衣、一把折扇,讲解时温婉从容。然而六年级前的她,对文物讲解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完成母亲布置的任务。她笑言,这份转变看似“顿悟”,实则“渐修”,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一次讲解比赛获奖的激励。“了解文物,也是在了解其文化内涵与时代风骨,这些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的品格。”
视频录制现场,对自己要求严苛的仲岭沁一度因觉得发挥不佳而心态波动,但她及时调整完成了录制。她表示,当天讲解的“哥窑五足洗”给了她启发:“瓷器开片本是烧造缺陷,却受文人青睐,后被刻意仿造追求。完美虽重要,但不应机械苛求,自然松弛的解说状态更可贵。”

方煜正为十佳“小小讲解员”拍摄做最后的准备。
上海世外小学10岁的方煜,已拥有个人视频账号,发布过上海博物馆、敦煌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场馆的解说内容。其父方杨回忆,女儿对文物解说的天赋与热情,最初源于观看动漫《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后她主动查阅资料,在故宫参观时脱稿讲解十多分钟,引得游客驻足。方煜说:“比起机械背诵,我更喜欢即兴发挥,表达当下的真实感受。”
文物虽静,却蕴含蓬勃生命力,能引发多维对话。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11岁的倪逸涵,参赛时选择大克鼎作为讲解对象。他坦言,虽知讲解大克鼎难度较高,但自信能讲出新意:“我力求解说风格轻松活泼,并融入沪语元素,比如用‘一只鼎’(沪语,意为‘最顶级的’)来形容大克鼎。我还体验了上博的大克鼎文创,觉得文物就该走进生活,成为日常一部分。”
小节点,大脉络: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与美
上海博物馆是许多孩子的文博启蒙地。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探索国宝奥秘,触摸中华文明脉络,融会贯通,形成独特见解。当重返上海博物馆,又会收获新的感悟。
仲岭沁初选时讲解的“龙泉窑青釉鬲式炉”,是她初识上海博物馆时最爱的器物之一,也是她瓷器认知的启蒙。因这份热爱,她已实地探访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并自发录制讲解视频。她的兴趣也从瓷器扩展到书法、诗词、绘画、国风舞蹈等更多传统文化领域。
相较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更多依赖家庭社区引导,年龄稍长的孩子已能实现知识“反哺”。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13岁的吴语涵表示,参与“小小讲解员”评选培训,最大收获是感受到文物的温度。“以前对文物的了解多来自书本,还与考试挂钩,解说时像在背标准答案。但经过一次次录制打磨,特别是上博的培训,我越来越能体会国宝之美与鲜活生命力,仿佛能与古代工匠及时代同频共振。”其母蔡莹笑称,自己的文物知识储备已不及女儿,孩子常在外游玩或闲聊时为她科普。
孩子们在与博物馆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承着文化与美。受访家长普遍表示,带孩子旅游时,当地博物馆是必去之地。七宝明强小学西校区8岁的雷婧怡,讲解流利自信,其父雷光眼中满是自豪。他回忆道,2002年来上海读大学时,曾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做志愿者,虽未参与讲解,却被文物的厚重感深深震撼。
“当时虽对文物感兴趣,也查阅过资料,但信息获取远不如现在便捷,了解只能浅尝辄止。如今孩子懂得更多,还成了‘小小讲解员’,算是梦想的延续与生根发芽。传承或许沉重,但当孩子们开口讲述时,文物与美的传递便轻盈流淌。”雷光感慨道。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小小讲解员’活动深受亲子家庭和学校欢迎,参与广泛。未来,上博将继续举办此类讲解比赛,让青少年在讲解中主动学习文物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次‘十佳讲解员’也将受邀参与上博‘博观大课堂’活动,担任‘红领巾讲师’,向同龄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为文物‘活’起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