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国家发改委在权威媒体刊文披露,将通过构建创新活跃的智能经济生态、强化全要素支撑体系、优化应用创新发展环境等关键举措,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向纵深发展。这一系统性部署旨在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已明确两大实施方向14项具体任务,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及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突破70%。该政策框架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清晰路径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分析,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突破50万亿元大关,超大规模市场形成的创新红利正加速释放。这种市场优势显著降低人工智能技术商业化成本,激励企业在千行百业开展智能化转型实践。
发改委强调,"人工智能+"行动需构建跨部门协同、央地联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当前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打造创新驱动的智能经济体系,二是建设民生导向的智能社会服务,三是完善要素支撑与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在构建智能经济生态方面,发改委提出实施三大工程:推进科研范式智能化变革,加速基础研究突破与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升级,培育智能原生技术产品体系;建设智能消费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人工智能技术"进万家、入万店"的普惠覆盖。

智能社会建设聚焦民生温度,将优先降低就业、健康、养老、教育等领域的AI技术应用门槛。通过健康管理助手、个性化学习伴侣等智能化产品,让技术创新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不同群体,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与可及性。
要素支撑体系建设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构建高质量数据基础,加快行业特色数据集建设,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二是优化智算基础设施布局,依托"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实现算力、数据、能源、网络的协同调度;三是强化原创能力培育,支持多元技术路径探索,构建人工智能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创新领军人才育成机制。
在创新发展环境优化方面,发改委提出四项举措:发挥政府与国企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应用容错机制扩大场景开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风险分担与资本退出渠道,激活市场投融资活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中试基地网络,打造共性技术平台降低创新成本;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针对就业转型挑战,发改委特别强调建立人工智能技能培训体系,开发适应性就业岗位,引导创新资源向高就业潜力领域倾斜。通过就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确保技术进步与就业保障协同推进,实现包容性增长。
今年5月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目录显示,人工智能领域已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等专业工种,反映出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也为劳动者转型提供了新职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