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殡葬系统反腐风暴持续发酵,多地殡仪馆负责人相继接受纪律审查。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全国已有9位殡仪馆馆长因涉嫌违纪违法被立案调查。

回溯2023至2024年的反腐数据,殡葬系统落马的正副馆长同样不在少数。
这份不断拉长的查处名单,彰显了国家整治殡葬领域腐败的坚定决心。
这与公众传统认知形成强烈反差——在许多人印象中,殡仪馆曾是"清水衙门",作为人生最后一站的服务机构,理应保持职业操守的纯洁性。
但近年来曝光的案例显示并非如此,殡葬行业缘何成为腐败高发区?
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一特殊领域的利益链条与监管难题。
根源在于"逝后服务"领域存在多重利益寻租空间。
首要表现为设备采购环节的回扣乱象。
部分馆长通过大宗物资采购收受巨额回扣,形成长期利益输送链条。

更隐蔽的则是按件提成模式,例如每个骨灰盒抽取5元回扣;

每个尸体袋获取2元返点,形成"蚂蚁搬家"式腐败。

这些花样翻新的利益输送手段,使得武汉青山殡仪馆原馆长李莉的"行业潜规则"论成为典型——她在案发后供述,拒收供应商回扣反而会被视为"异类"。

其次是礼金收受成风。
部分馆长不仅收受供应商的节礼红包,甚至向下属索取"孝敬费"。
员工迫于考核压力和岗位稳定考虑,往往不得不"主动"送礼以换取正常福利待遇。

第三类问题是国有资产侵占。
昆明西郊殡仪馆前馆长刀震宇通过虚列支出等手段,私分国有资产1148万元用于发放员工"绩效奖金",造成巨额财政损失。

尽管其行为短期内提升了服务评价,但本质上属于用国家资金谋取个人声誉的违纪行为。

更有甚者擅自篡改收费标准。
德阳市罗江区殡仪馆原副馆长李军,将政府定价50元的骨灰深埋费违规提至350元;
同时与供应商勾结,将成本仅几十元的纸棺以数百元售卖,几元成本的悼念用花标价数十元。在接受调查时,李军痛哭忏悔"后人莫学我"。

部分机构还巧立服务名目。
湖南凤凰县某殡仪馆曾违规收取"火化加班费""骨灰拾取费"等奇葩费用,将公共服务异化为牟利工具。

运费截留也是常见手法。
如皋市殡仪馆原馆长曹剑,伙同工作人员将遗体运输费私下截留,形成账外资金池。

更严重的还有伪造火化证明受贿。
山东沂南县殡仪馆4名火化工与两名运尸工,通过焚烧秸秆、棉被等物品伪造火化记录,为60余名逝者家属违规办理火化证明,非法收受财物20余万元;
四川德阳某殡仪馆会计则为百余人虚开火化证明,收受"好处费"超10万元。

此类突破法律与道德双重底线的行为,暴露出个别从业者的职业伦理沦丧,但更令人震惊的是遗体处置乱象。
2024年8月曝光的多起医院与殡仪馆勾结倒卖遗体事件,目前仍在调查处理中,公众期待相关部门给出负责任的调查结果。

事实证明,殡葬服务领域并非净土。
在部分从业者眼中,逝者尊严与殡葬仪式已异化为牟利工具。
行业利益链条的形成,往往伴随群体腐败现象。
当管理层通过权力寻租获利时,基层员工也容易形成"靠山吃山"的心态。
这直接导致殡葬服务中的各种隐性收费套路层出不穷。
"火化头炉需额外付费""遗体接送要给白包",此类网民吐槽反映出殡葬服务中的潜规则。
"基础服务之外再掏千元红包"成为部分地区的"行规",家属从办理手续开始就面临层层收费关卡。

(图源网络)
媒体调查则揭示了更严峻的现实。
殡葬用品价格普遍存在8倍以上溢价;

花圈等悼念用品售价更是达到成本价的9倍。

这些看似明码标价的服务项目,实则利用家属悲痛情绪进行价格欺诈,抓住消费者"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心理不愿讨价还价的特点。
更离谱的收费案例屡见不鲜。
某殡仪服务公司推出的"三天遗体停放套餐"标价3.8万元,其中竟包含600元"餐饮费"和5990元"沐浴SPA服务"。
家属质疑:逝者何需用餐沐浴?这类荒唐收费项目折射出行业乱象。

行业内还存在"虚增存尸天数"等计量欺诈手段。

在殡葬服务链条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利益收割点。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部分机构甚至发展出强制消费行为。
强买强卖现象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部分殡仪馆强制捆绑销售骨灰盒;

有的明确禁止家属自带骨灰盒,同时以高于出厂价10倍的价格售卖馆内产品。

骨灰盒成为暴利产品的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偏低。
湖北仙桃市某殡葬管理所将进货价260元的骨灰盒以1790元销售,两年内销售额达1500余万元。
最终该单位仅被处以10万元行政处罚,与其非法获利相比惩戒力度明显不足。

种种乱象使得"殡仪馆乱收费"成为社会共识,反倒是规范收费的情况被视为特例。
当本应体现人文关怀的公益事业单位沦为高利润场所,反映出部分从业者职业价值观的严重扭曲。
我国殡葬服务业主要包括遗体处理、墓地服务、殡仪服务及相关产品销售四大板块。
行业数据显示,殡仪服务业务近年来保持16.90%的复合增长率,在细分领域中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