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案件引发社会关注:山东烟台警方破获一起男子伪造歼-20飞行员身份,通过网络交友平台同时与多名女性建立恋爱关系并实施诈骗的案件。

案件显示,今年3月,受害者王女士在社交平台被一名自称"女性网友"添加好友,对方声称其弟弟是空军飞行员并对王女士有好感。随后,嫌疑人徐某以飞行员身份添加王女士微信,通过日常聊天逐步确立恋爱关系。
交往期间,徐某多次身着军装与王女士会面,谎称自己驻守威海空军基地,因部队纪律严格导致见面时间有限。据调查,嫌疑人通过营造军人神秘感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四个月后,一名陌生账号联系王女士,以掌握其隐私视频为由敲诈20万元。徐某虚构"部队前途受威胁"情节,提出自己承担16万元,诱导王女士借款4万元交付。在获取全部款项后,徐某以"当面交易"为由失联。
随后,嫌疑人虚构的"姐姐"发送信息称徐某已将敲诈者打成重伤被部队带走,进一步拖延时间。王女士察觉异常后报警,警方迅速锁定并抓获嫌疑人徐某,在其住所查获多套仿制军服及军用标志物品。

经审讯,无业人员徐某供述其长期以厨师身份为掩护,通过网络添加百余名女性好友筛选目标。为增强诈骗可信度,嫌疑人不仅伪造军人身份,还通过展示虚假证件强化信任。

案件中最具迷惑性的证据,是嫌疑人向受害者出示的所谓"歼-20驾驶证"照片。经核查,此类伪造证件在网络平台以低廉价格公开售卖,反映出监管漏洞。


军用航空器驾驶资质解析
专业人士指出,网络流传的各类"军事驾驶证"均属伪造。我国对军用航空器驾驶资质实行严格的培训认证体系,与民用航空驾驶证有本质区别。

调查发现,电商平台存在大量售卖"歼-20驾驶证""坦克操作证"等恶搞证件的情况,部分商品售价不足4元。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嫌疑人使用的虚假证件图片系直接盗用网络素材,未实际购买伪造实体。

▲同款伪造证件图片2023年已在网络流传
法律界人士表示,虽然多数消费者购买此类恶搞证件用于娱乐,但不法分子利用这些物品实施诈骗,暴露出相关商品存在的安全隐患。近年来,冒充军人诈骗案件中,伪造证件已成为常见犯罪工具。

我国对军服管理逐步加强。2019年解放军换装"星空迷彩"后,相关布料及制式服装管控升级,有效遏制了仿真军服的流通。但旧款军服及标志物品仍通过多种渠道流入市场,成为诈骗分子的作案工具。

军事专家指出,现代军服不仅具有识别功能,更承载着军队荣誉和国家形象。2021年施行的《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非法制造、买卖、持有、使用军服及标志服饰。



▲过往案件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驾驶证"等伪造证件
警方提醒,军品收藏需遵守法律法规,切勿购买、使用仿真军服及标志物品。根据《刑法》第三百七十二条,冒充军人招摇撞骗者最高可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军用航空器驾驶资质体系
专业人士解析,军用飞机驾驶员资质认证与民用航空有本质区别,不存在"驾驶证"这一说法。我国空军飞行员培养实行严格的分级训练认证体系。
从技术层面,军用航空器操作需要经过系统培训和考核。现代军事装备操作资质管理体系涵盖理论考核、模拟训练、实机操作等多个环节,确保操作人员具备专业能力。

军用装备操作资质通常分为基础装备和技术装备两类。步枪等基础装备为军人通用技能,而坦克、战机等技术装备则需要专业岗位认证。这种分类管理确保了复杂装备的操作安全性。

技术装备操作人员需通过专业培训获得资质认证。以装甲兵为例,坦克驾驶员需取得专门的驾驶资格认证,炮手需通过武器操作考核,确保各岗位人员具备专业技能。



▲装甲兵专业资格认证体系示例
各国军队普遍实行技术岗位资质认证制度。通过严格的培训考核,确保操作人员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武器装备。这种制度设计既保障了装备安全,也提升了作战效能。

▲军用车辆驾驶资格证书样本

▲历史装备操作资格认证文件示例
随着军事科技发展,武器装备智能化水平提升,对操作人员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军队已形成系统化的岗位培训认证体系,确保人员素质与装备发展相适应。

空军飞行员培养体系尤为严格。现代空军已实现飞行员全部由军官担任,培养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需要数年时间和巨大投入。这种精英化培养模式确保了飞行安全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