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默
1
当前围绕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舆论讨论中,不少声音质疑其回应罗永浩的必要性,认为此举属于不明智的舆论对抗。部分观点甚至建议企业应静待热点转移,避免与拥有强大话语权的公众人物正面交锋。
例如近日,自媒体人半佛仙人发布评论文章《西贝为何要招惹罗永浩?》引发广泛传播。
该文发布49分钟后,罗永浩通过个人微博表示认同文中观点,称"深夜工作结束后阅读了半佛的分析,确实感到困惑...后续压力显然不在我这边,面对非理性争议令人身心俱疲",并配发表情符号表达无奈。
有网友在相关微博下留言,将此次事件与早年罗永浩与西门子的维权事件类比。
罗永浩对此回应称"历史确实存在相似情境",暗示过往类似争议中的舆论走向。
这种对舆论优势的自信展现,让人联想到某些情境下基于过往经验形成的预判思维。

2
公众普遍认为贾国龙不应正面回应罗永浩的核心论点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
第一,舆论力量对比悬殊。
舆论场中双方话语权存在明显差异,罗永浩作为资深意见领袖与贾国龙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公众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这是部分观点认为不应对抗的核心依据。
这种观点背后隐含着"只进行有把握的对抗"的实用主义逻辑。
但值得思考的是,争议发起方往往正是基于这种力量对比才选择发声。
当被质疑方选择回应时,反而可能让发起方感到意外,正如"面对非理性争议令人身心俱疲"的感慨所流露的情绪。
公众在舆论事件中容易代入优势方视角,却忽视了现实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争议中的弱势一方。
贾国龙在此次争议中明确表示"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西贝菜品均不属于预制菜范畴",强调企业合规性。
作为年营收数十亿的餐饮品牌负责人,在持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回应公众质疑,若旁观者预设其必然失败并建议回避争议,这种心态可能导致更普遍的话语权退让。
争议结果本身或许并非关键,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未战先怯"的围观心态对社会讨论空间的潜在影响。
3
第二,回应将导致更大商业损失。
更令人费解的一种观点是,部分评论者隔空建议贾国龙保持沉默,理由是"过多回应会让更多消费者知晓西贝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反而扩大负面影响"。
罗永浩在微博中也转发了类似观点的网友留言。

实际上,作为普通消费者,了解所购产品的生产流程本应是基本权利。餐饮企业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并非行业秘密,消费者对此拥有知情权。
贾国龙本人似乎并不讳言企业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公众为何反而担忧这种信息透明化会损害企业利益?
这背后或许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商业认知:即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取的商业利益需要被维护,即使这种维护可能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这种认知根深蒂固,甚至导致部分消费者站在企业角度,担忧透明化经营会影响商家的盈利能力。
本质上,这种担忧并非真正关心企业损失,而是对"非标准化竞争手段"失效的焦虑。
4
罗永浩在近期与李想的对谈播客中曾分享个人经历:初中时期常遭遇校园霸凌,直至某次奋起反抗后,尽管仍未完全摆脱欺凌,但当地不良青年对其态度明显转变。他从中领悟到"施暴者会评估欺凌的风险成本,当反抗提升了施暴成本,欺凌行为自然会减少"。
基于这一认知,面对企业的正当回应,简单贴上"非理性"标签似乎有违其过往倡导的抗争精神。在商业争议中,一方发起质疑,另一方有权回应,这本应是正常的舆论互动。
作为消费者,我们既关注预制菜问题,也应警惕舆论场中形成的"预设赢家"现象。
值得肯定的是,罗永浩关于菜单标注预制菜的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消费者确实有权知晓菜品的加工方式,包括是否经过中央厨房预处理及具体加工程度。
长期缺乏知情权的消费环境,只会助长信息不对称的商业行为。正如"当缺乏反抗意识,不合理现象就会持续存在"的逻辑,消费者权益的维护需要持续的关注与合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