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之争:一场关乎消费者认知与品牌定位的舆论风暴

小编 35 0

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之争:一场关乎消费者认知与品牌定位的舆论风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卓见 SeeDifferently,作者:张卓卓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下网络热议的诸多争论,往往源于对核心概念的解读差异。

这是笔者在百度从事热点运营工作时领悟的首要准则。

近期罗永浩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公开争议,本质上是双方对"预制菜"定义的理解存在分歧。

据悉,罗永浩在西贝就餐时,五人消费800元点了15道菜,餐后认为菜品口感不佳,质疑其使用预制菜。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通过视频回应,称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并强调品牌并未使用预制菜。

在罗永浩看来,所谓"预制菜"关乎消费者预期与心理感受:当菜品口味与价格不匹配,且缺乏现制现做的新鲜口感时,即可被认定为"预制菜";

而贾国龙所依据的则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预制菜"的官方定义,具体标准如下:

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之争:一场关乎消费者认知与品牌定位的舆论风暴

这场商业论战,恰似小学课堂上关于"番茄属于水果还是蔬菜"的经典辩论。

一位食品行业公关从业者在朋友圈坦言:如何让消费者准确区分预制菜、料理包、中央厨房产品及净菜等概念,已成为行业普遍难题。

笔者的观点是:无需刻意区分。

普通消费者为何需要理解这些专业术语?

消费者通过实际消费行为表达选择偏好。

当用户通过拼好饭购买10元隆江猪脚饭时,通常不会纠结配菜是否有机;

而花费800元在包间宴请五位朋友时,自然会对菜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争议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价格定位与消费体验的匹配度。

西贝的定价策略一直偏高。

需声明的是,笔者并非刻意批评西贝,其外卖产品如胡萝卜土豆牛肉焖饭(原价46元,折后42元)和猪排烩酸菜(69元)均属个人喜爱。

2-3人份外卖订单金额约200元,确实超出大众日常餐饮预算。

早年家庭聚餐常选西贝,因家中长辈祖籍山西,对西北风味有天然认同。但近年来逐渐减少光顾,原因在于:作为家常菜馆价格偏高,作为宴请场所又缺乏特色,正如家父所言"不上档次"——即未能实现高端化突破。

近年在餐饮选择有限时,西贝仍会作为备选,因其服务规范(如沙漏计时承诺、超时赔付机制)和时令小菜赠送等举措提升了基础体验。

但核心矛盾依然存在:西贝的价格体系日益模糊,如某道牛肉菜品虽食材优质,但分量仅6-7块,整体缺乏记忆点。

真实消费心理显示:当消费者没有明确用餐目标,但追求食材安全、老少皆宜、口味温和的餐饮选择时,西贝成为"退而求其次"的稳妥选项。

笔者曾提出观点:西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京市民线下堂食的无奈现状。

在当前餐饮市场,物美价廉的选择稀缺,消费者往往需在"质次"与"价高"之间妥协。

餐饮品牌的价格带直接反映其市场定位。

贾国龙曾在接受记者李翔采访时(内容收录于《折腾不止》一书)明确西贝定位:打造中国版麦当劳,实现"万店计划"。

罗永浩与西贝预制菜之争:一场关乎消费者认知与品牌定位的舆论风暴

近年贾国龙调整战略方向,将西贝重新定位为亲民路线的家庭餐饮品牌。

观察国内万店规模的餐饮品牌(正新鸡排、绝味鸭脖、蜜雪冰城、华莱士、瑞幸咖啡、库迪咖啡),其共同特征是主力产品价格控制在20元区间。

这与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尤其在四五线城市,月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元的群体,日均20元的餐饮消费构成合理预算。

但贾国龙很快推翻麦当劳式定位,转向家庭场景,这暴露了西贝最根本的问题:品牌定位摇摆不定。

2017年至今,西贝的战略调整轨迹清晰可见:

2017-2019年:主打"家庭友好"概念,以儿童餐为突破口(最终沦为引流工具);

2020-2021年:疫情期间转向快餐+零售模式,中央工厂产品进驻盒马天猫,推出59-89元预制羊蝎子,最终零售板块占比不足6%;同期试水贾国龙中国堡(38元/个)对标肯德基;

2022-2023年:品牌升级,"西贝莜面村"更名为"西贝",口号从"西北菜"变为"家庭欢聚餐厅",试图从品类经营转向场景营销;

2024-2025年:回归家庭休闲正餐,强调亲民路线。

八年战略摇摆造就了西贝的"折腾史":从西北菜专家到家庭场景服务商,再到零售+快餐运营商,最终回归家庭定位。结果是副牌悉数失败,主品牌认知混乱。餐饮行业作为文化驱动型产业,品牌认知度直接决定市场壁垒,而频繁战略调整恰恰稀释了核心价值。

西贝陷入"既要高端形象、又要大众市场、还要零售份额"的定位困境,最终导致消费者认知模糊。

正如无人质疑正新鸡排的预制属性,亦无人非议新荣记298元带鱼的定价逻辑。

西贝的价格争议早有先例,而罗永浩的公开批评将矛盾推向高潮——在舆论引导方面,罗永浩确实具备独特优势。

2011年罗永浩怒砸西门子冰箱事件,直接导致该品牌形象受损,虽最终启动产品检测并道歉,但市场信任度已难恢复。

西贝当前的应对策略与当年西门子如出一辙:坚称无错、威胁起诉、开放后厨。

关键问题在于:消费者并非法官、监管人员或食品专家,大众决策更多基于情感体验和直觉感受,而口味本身具有主观性。

贾国龙通过自证清白回应罗永浩的质疑,究竟期望达成何种效果?

即便法律层面胜诉,又能如何?

结果很可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难吃又贵"的标签已深深烙印在品牌形象中。

化解当前危机的关键,不在于开放后厨或法律诉讼,而在于回答根本问题:西贝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目标客群是谁?

至于罗永浩,建议体验麻六记——那里或许存在更典型的预制菜争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