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奚敏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洋山港货物吞吐量的稳步攀升,直观反映了我国GDP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9月11日,由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上海洋山港。澎湃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8月份上海港单月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2万标准箱大关。作为全球最大深水港之一,洋山港8月吞吐量达257万标箱,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繁忙的上海洋山港作业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记者在东海大桥上远眺,往来运输集装箱的卡车川流不息。进入洋山港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率先映入眼帘。码头现场,层层叠叠的集装箱整齐码放,巨型桥吊正以毫米级精度装卸货物,万吨级货轮有序停靠等待出港,整个港区呈现出一派繁忙有序的作业景象。
依托智能化管理系统,洋山港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作业,单日吞吐量峰值可达27000标准箱。作为世界级枢纽港,其吞吐量数据是衡量我国外贸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现场作业人员介绍,目前挂靠洋山港的超大型货轮单船载货量可达2.5万标准箱,货物涵盖化妆品、食品等民生品类,其中需恒温保存的冷链货物配备专用冷冻集装箱处理。“自2021年创新实施该作业模式以来,出口集装箱每箱平均节省成本400元,进口每箱节省200元,显著降低了企业跨境物流综合成本。”
“上海港连续15年保持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这离不开上海海关、边检等口岸单位的协同支持,更得益于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及长三角经济圈的强劲支撑。”洋山港现场管理人员表示,作为我国跨境贸易的主力通道,海运物流持续释放强劲动能。
“2025年1至8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3500万标箱,继续稳居全球港口首位。”洋山海关物流监控四科副科长吴坤飞透露,“特别是5至8月跨境电商旺季期间,洋山港区处理跨境电商集装箱量达12.8万标箱,同比增长27%,展现出外贸新业态的旺盛活力。”

洋山港集装箱码头全景。澎湃新闻记者 邓玲玮 摄
针对传统海运通关中存在的“重复查验、转关繁琐”等痛点问题,上海口岸创新推出“联动接卸”监管模式。“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海海关正联合长三角及长江流域各海关稳步推进‘联动接卸’模式,将洋山港与周边港口视为整体作业区,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高效通关。”吴坤飞解释道。
吴坤飞进一步说明,“联动接卸”是在传统“水水中转”基础上升级的“水水直联,多港互动,内河承接,洋山装卸”一体化监管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下进口货物需在目的港完成查验,联动接卸模式允许企业在洋山海关直接办理进口放行手续,货物经专用驳船转运至目的港后即可直接提离。出口货物经驳船运抵洋山港后,海关优先安排查验放行,最大限度压缩货物出港时间,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据其介绍,2025年新开通的海宁港—洋山港“联动接卸”业务,将海宁港纳入上海港港口功能延伸体系,此举不仅降低了外贸企业综合物流成本,还大幅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同时缓解了口岸周边交通压力及监管场所疏港压力,构建了更为低碳、畅通的物流生态环境。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最新规定,2025年5月1日起,全球部分海域航行船舶燃油含硫量上限将从0.5%进一步降至0.1%。
上海海关所属洋山海关综合业务四科科长陈永华表示,为保障首票国产超低硫船用燃料油加注业务顺利落地,海关部门提前掌握燃料油入库计划,通过“一对一”指导企业办理储罐性质变更、“点对点”实施线上快速审批等措施,帮助企业及时调整储罐库容布局。在监管模式上创新运用“两仓功能叠加”举措,使船用燃料油出入库流转时间缩短超50%,有力提升了我国港口在全球船舶燃料供应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料供应服务能力是衡量港口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22年,在上海海关支持下,上港能服公司设立LNG保税仓库,在洋山港成功完成我国首单保税LNG“船到船”加注作业,使上海港成为我国首个、全球少数具备该服务能力的大型港口。2023年以来,洋山港LNG加注量持续保持全球前三,彰显了我国港口国际服务能级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