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二手烟,其实是一种霸凌》一文引发全城热议,10万+阅读量、9.6万次转发与5.7万点赞数据背后,折射出深圳市民对公共场所烟草烟雾污染的普遍不满。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真实映照出无数深圳职场人长期遭受二手烟侵害的生存现状。
行走街道、地铁口候车、餐厅就餐时,总有无视规定的吸烟者在人群中点燃香烟,将周边民众强行置于烟草危害环境中。面对此类情况,多数市民因担心冲突选择隐忍回避,但近年来主动维权的案例正在增多,社交媒体上不乏劝阻吸烟反遭恶语相向的经历分享。
在南山某写字楼工作五年的周峰(化名),在忍受多年二手烟困扰后,于今年6月正式开启维权行动。
这场看似简单的维权,却演变成持续数月的拉锯战。
从当面劝阻吸烟者、物业沟通协商,到12345政务热线投诉、"别抽啦"小程序举报,周峰尝试了所有合法维权途径,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办公楼烟草污染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正如他无奈感叹:"二手烟就像顽固的野草,刚清理干净又会在新的角落滋生蔓延。"
这场个人维权行动折射出的,不仅是周峰的个体困境,更是深圳众多写字楼非吸烟者的共同遭遇。以下是他的口述实录:
周峰所在的南山区写字楼,与深圳多数商务楼宇相似,消防楼梯间和卫生间长期沦为"二手烟重灾区"。
五年前公司入驻初期,因整层仅有一家企业,偶发的楼梯间吸烟行为尚未构成严重滋扰。但随着招商入驻率提升,办公人员规模扩大,烟民数量也同步增长。
"大约从2023年起,部分烟民为规避下楼吸烟的麻烦,开始将消防楼梯间默认为吸烟区,更有甚者直接在卫生间内吸烟,形成边如厕边吸烟的恶习。"
2023年曾有女同事在公司群公开抗议:"既然楼梯间已成吸烟区,能否请物业打开窗户通风?烟味实在令人窒息!"
物业当时虽响应诉求开启楼梯间窗户,并增设座椅与烟灰桶,却变相将违规吸烟区域合法化,形成事实上的室内吸烟区。

图文无关
依据《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室内公共场所严禁吸烟,消防楼梯间与卫生间均属禁烟范围。
每逢阴雨天气或空调季,整层楼门窗紧闭时,烟草烟雾便通过通风系统弥漫至办公区域,导致非吸烟者无处可逃。"那种全身被烟味浸透的感觉,相信每个被迫吸过二手烟的人都深有体会。"
尽管多数同事选择默默忍受,但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周峰对烟味尤为敏感,每次接触都会引发头晕、咽喉肿痛等症状。
严重时他需佩戴N95口罩、开启桌面风扇强力排风,并摆放香薰试图掩盖烟味,形成独特的"三重防护"措施。
长期的烟草暴露让周峰形成应激反应:只要闻到烟味,便立即检查楼梯间与卫生间门是否关闭,试图通过物理隔绝减少烟雾侵入。
这种对烟草烟雾的强烈排斥,可追溯至童年经历。
其父长期在家吸烟,虽经多次劝说仍我行我素。某次父亲在卫生间吸烟后,周峰曾用空气清新剂猛烈喷洒试图掩盖烟味,却深知烟味已渗入织物与墙体,正如烟瘾已侵入父亲的生活习惯,非一时能改变。

随着办公楼入驻企业增多,吸烟人群规模持续扩大,楼梯间与卫生间的烟草污染日益严重。
周峰注意到,社交媒体上关于二手烟的投诉量同步上升,微博、朋友圈及新闻评论区频繁出现办公室、餐厅、电梯间吸烟问题的讨论。
更令他触动的是,越来越多市民开始主动维权,或礼貌劝阻或拍照举报,这些勇敢行动逐渐将二手烟问题推向公共讨论视野。
"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抗争,正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也给了我站出来的勇气。"
在经历无数次烟草烟雾侵害后,周峰的忍耐终于抵达临界点。
2025年6月的某个下午,他下定决心:"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采取行动维护呼吸权。"
考虑到直接冲突可能激化矛盾,周峰首选与物业沟通解决问题。首次交涉场景令他记忆犹新:
我:"楼梯间吸烟产生的烟雾已严重影响办公环境,整个办公室都弥漫着刺鼻烟味。"
物业人员:"但那里是大厦规划的吸烟区。"
我:"根据控烟条例,室内公共场所允许设置吸烟区吗?"
这场对话无果而终,虽感失望,但周峰并未放弃。
6月初,他通过深圳12345政务服务热线提交正式投诉,当天即获受理并转交卫生健康部门处理。本以为能通过行政途径推动整改,不料工单却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那段时间,周峰养成每日查询投诉进度的习惯,"就像在敲一扇始终无人应答的门"。

历经近两个月等待,卫生监督部门终于派员现场检查。
检查当天,物业紧急通知各企业"禁止在走廊及洗手池区域吸烟",却对楼梯间的吸烟问题刻意回避。
周峰对此提出质疑:"监督检查难道只是走过场?室内吸烟点的合法性问题为何避而不谈?"
随后他在12345平台提交不满意评价,明确指出楼梯间吸烟区未取缔、卫生间吸烟现象持续存在等问题。
这次反馈迅速得到响应,物业次日即撤除各楼层烟灰桶,加装铁护栏阻断楼梯间通行,并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同时向所有入驻企业重申控烟规定。
虽然过程曲折,但总算看到实质性进展。
周峰当时乐观估计:"或许这次真能彻底告别二手烟困扰了。"


禁烟措施实施初期,办公楼确实出现明显改善,走廊与卫生间连续数日未检测到烟草烟雾。周峰感叹:"终于能在办公室自由呼吸清新空气了。"
好景不长,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楼梯间吸烟点取缔后,部分烟民转移至男卫生间聚集吸烟,导致"卫生间烟雾浓度反而超过以往"。
更令人困扰的是,部分吸烟者开始故意将烟头丢弃地面,"像是对控烟措施的无声抗议"。
通过长期观察,周峰发现这些烟头长度均匀,疑似固定人员所为。
他推测:"这或许是部分烟民对控烟措施的消极抵抗,也可能仅仅是不愿下楼的惰性使然。"
短短几周后,消防楼梯间的吸烟现象也出现反弹迹象。

周峰与同事交流控烟困境时,大家虽感同身受,却多以玩笑方式提出建议:
"买把水枪对付吸烟者?"
"他敢动手就倒地报警!"
……
这些极端建议虽解气却不具操作性。周峰再次选择与物业沟通,得到的回应却是:"我们没有执法权,建议业主自行监督。"
物业甚至提议:"可以拍照曝光让吸烟者感到羞耻。"
这种"问题转移"的处理方式令周峰失望:"物业缺乏执法权是事实,但将监管责任完全转嫁给受害者,显然有违物业管理职责。"
在社交平台求助过程中,周峰发现遭遇类似困扰的市民不在少数:
"办公室二手烟污染如何有效维权?"
"写字楼卫生间吸烟现象屡禁不止怎么办?"
"公司厕所变成吸烟室,投诉无门!"
......
有网友推荐通过消防隐患举报渠道维权,也有人建议使用深圳市2023年推出的"别抽啦"二手烟举报小程序。
鉴于12345投诉效率问题,周峰决定双管齐下:拍摄卫生间烟头照片通过"别抽啦"小程序举报,同时再次提交12345投诉工单。
"别抽啦"平台响应迅速,根据工单记录显示,两天内即完成受理分派,但志愿者现场核查却选在周末空置时段,仅与物业人员合影后便草草结案。
从6月至9月,周峰累计提交12345投诉5次,"别抽啦"举报2次,消防隐患投诉1次。
随着投诉次数增加,卫生间内的禁烟标识愈发密集,从门口、墙面到卫生设施均有张贴,但地面烟蒂数量反而有增无减。每次看到这种场景,周峰都忍不住质疑:"难道不吸烟就无法使用公共卫生间?"
值得肯定的是,办公楼多数烟民在收到控烟通知后,能够遵守规定到室外吸烟区。但仍有少数人无视公共利益,坚持在室内吸烟。
周峰曾与几位楼道吸烟者交流,发现他们普遍对控烟措施存在抵触情绪,认为此举限制个人自由。
"我们并非针对吸烟者群体,只是希望维护不吸烟者的健康权益。"

维权行动虽取得部分成效,但根本性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即便如此,周峰仍在坚持投诉维权,"因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这场公共卫生维权,逐渐演变成非吸烟者与顽固吸烟者之间的个人较量。
同事建议:"要么当面激烈对抗,要么继续忍耐妥协。"
现实困境是,吸烟者往往在完成吸烟行为后迅速离开,留下满地烟蒂与刺鼻烟雾,如同无声的嘲讽。
唯一的正面交锋发生在某次卫生间偶遇:周峰在洗手池等待吸烟者离开后上前沟通:
"先生,卫生间是禁烟区域,墙上有明确标识。"
"您是否了解二手烟对他人健康的危害?"
……
对方始终沉默回避,这种无言的对抗让周峰深感无力——明明占据法理与道德优势,却无法获得应有尊重。
维权过程中周峰深刻认识到:"如果仅靠道德说教就能解决问题,二手烟恐怕早从公共空间消失了。"
室内吸烟屡禁不止的现象,表面是个人素质问题,深层则暴露出制度执行与监管机制的漏洞。
事实上,深圳在控烟立法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自1998年首次控烟立法以来,2019年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将公交站台、地铁出入口及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被誉为"中国最严控烟令"。2025年6月1日,全国首个无烟场所建设地方标准更是在深圳正式实施。
但从实际效果看,公共场所吸烟与二手烟问题仍如顽疾般存在。
周峰建议:"深圳可借鉴港澳地区的控烟经验,尤其是与深圳毗邻的香港,其控烟成效堪称国际典范。"
香港对非吸烟区吸烟行为处以1500港元定额罚款,澳门最高罚款达5000澳门元。2025年香港进一步扩大禁烟范围,2026年1月起将"排队时吸烟"行为的罚款提高至3000港元。
关键在于,这些法规并非纸上谈兵,而是通过严格执法确保落实。

图文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虽未全面禁止户外吸烟,但通过"乱丢垃圾"罪名对烟蒂处理实施严格管控,违规者将面临3000港元罚款。街头设置的橙色烟灰缸垃圾桶,实则是为吸烟者提供合规处理烟蒂的场所,有效减少了"游烟"现象。
部分酒店、餐厅也通过设置独立吸烟房实现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空间分离,在保障不同群体权益方面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