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深陷预制菜舆论漩涡 创始人称日营业额骤降数百万 罗永浩呼吁知情权保障

小编 32 0

 

预制菜争议冲击西贝运营,创始人坦言近期营业额显著下滑。

9月13日,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报道,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专访中透露,此次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已成为西贝遭遇的最严峻外部挑战。西贝门店客流量出现断崖式下跌,营业额大幅缩水,“9月11日及10日,全国所有门店合计日营业额均减少100万元,9月12日预计跌幅将扩大至200万至300万元区间。”

西贝餐饮创立于1988年,发源地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其官方网站信息显示,截至2025年,西贝在全国62个城市布局近400家门店,员工团队规模约17000人。2024年伊始,贾国龙在新年致辞中披露,西贝餐饮集团2023年整体营收突破62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2025年,贾国龙重任集团CEO,并推动西贝海外首店落户洛杉矶,标志着品牌全球化战略正式启动。

关于上市进程,西贝曾多次公开相关规划。据央广网2023年报道,西贝餐饮集团在年初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蓝图,董事长贾国龙在公开信中明确战略目标:计划2026年完成高质量IPO,跻身市值超千亿上市公司行列;至2030年,实现营收规模超千亿。

回溯至2022年的媒体专访,贾国龙曾表示:“过去认为上市并非必需,但疫情期间业务停摆让我意识到以往的经营理念存在局限,随后便推出了‘功夫菜’这一预制菜新业务。预制菜行业依赖大规模、高效率生产以实现低成本,进而形成价格优势,这需要资本助力加速发展。我们不会拆分预制菜业务单独上市,而是坚持整体上市路径。”

此次持续多日的预制菜风波已对西贝短期经营造成明显冲击,其上市计划是否因此受挫,尚需持续观察市场反应。

9月12日的媒体专访中,贾国龙再次强调西贝“采用预制工艺,但不销售预制菜”的立场。

对于预制工艺的定义,贾国龙解释称,几乎所有餐厅都离不开预制工艺,任何菜品制作过程都包含预制环节。预制本质是提前加工处理,例如将毛菜清洗加工为净菜,即属于预制范畴。

贾国龙认为当前消费者对预制菜存在普遍误解,将其等同于“科技与狠活”、添加剂泛滥的不健康食品。实际上,许多预制菜产品,尤其是无需防腐剂的品类,反而可能做到零添加剂。

自9月10日在微博首发帖文谈及西贝话题后,罗永浩近期持续通过社交媒体发声,多次发布并转发关于预制菜及西贝事件的评论内容。

9月12日晚间,罗永浩围绕西贝与预制菜议题开启直播,据统计开播仅1分钟在线人数即突破10万。9月13日,其再度发布十余条相关微博。截至发稿,罗永浩最新声明强调:“为避免信息讹传与误解,再次阐明立场:其一,我并不反对预制菜,特定场景下(如追求便捷、赶时间或食欲不振时)甚至会主动选择;其二,既然预制菜属于合法食品,餐馆有权使用,但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政策层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24年7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制菜(征求意见稿)》,目前该标准尚未正式实施。

征求意见稿明确标准适用范围为预制菜生产经营环节,排除主食类、净菜类、即食类食品及中央厨房自制菜肴。定义预制菜肴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可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不使用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烹饪等)制成,搭配或不搭配调料包,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产品。

9月13日消息显示,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进入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该标准实施后,预制菜定义将得到统一规范,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将首次纳入监管范畴。有专家建议应对相关信息实行强制披露制度。

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向澎湃新闻表示,此次西贝舆论事件可能加速预制菜国标的出台进程,但标准制定需聚焦硬性指标。由于中国菜系丰富多元,难以通过国标全面规范各类菜品,预计将重点明确中央厨房产品与预制菜的界限、禁用防腐剂、全程冷链等已有政策提及的关键要求。即将公开的国标草案将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导向,而非针对菜品风味制定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