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新华社推出深度报道,聚焦预制菜引发的社会讨论,深入剖析消费者关注焦点及行业发展路径。
以下为报道全文:
近期,预制菜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消费者对其关注度持续攀升。这场讨论的背后,折射出公众对餐饮消费知情权的重视以及对餐饮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锅气"成为评判菜品优劣重要指标的当下,餐饮行业需深入思考如何让预制菜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美味选择。
预制菜的定义与行业定位
依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主要原料,可添加或不添加调味料,不使用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包括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工艺)制成,可搭配或不搭配调味料包,需在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下保存,经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指出,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预制"作为一种食材处理方式,在餐饮行业有着悠久历史,如传统的腌制、卤制工艺,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以便后续烹饪。随着现代包装技术的进步,预制菜已发展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分支。
与传统现场烹饪相比,预制菜具备显著优势。拥有多年餐饮从业经验的卢星(化名)向记者介绍,预制菜能有效提升餐饮企业运营效率,尤其在快餐领域,可满足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通过将耗时的烹饪工序前置,餐厅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菜品标准化复现。
关于预制菜的安全性与营养价值,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表示,新鲜食材的营养成分保留更完整,更契合人体需求。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预制菜,只要生产、运输、储存、烹饪等环节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完全能够满足人体对热量和基础营养的需求。
知情权成消费核心诉求
目前,预制菜在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卢星解释,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商场门店普遍对明火使用、肉类加工有严格限制,采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更符合安全管理规定;二是部分凉菜配菜、腌制类辅料等采用预制菜,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风味,还能大幅缩短上菜时间、提高餐桌周转率,对优化企业经营和改善消费者体验均有积极作用。
为何预制菜仍争议不断?
首先,部分小型餐饮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拉低了公众对预制菜的信任度。市场上频繁曝出外卖商家直接加热预制菜包的新闻,这些加工点的卫生条件堪忧,导致部分消费者将"预制菜"等同于"劣质菜"。
其次,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缺乏统一标准,这使得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模糊,心存疑虑。
最为关键的是,部分商家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打着"现做现炒"的旗号,实则采用"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却按现做菜品价格收费,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
上述通知明确要求,在餐饮环节大力推行预制菜使用明示制度,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事实上,理性的消费者并非抵制预制菜本身,而是反对商家的隐瞒与欺诈行为。
构建预制菜行业健康发展体系
尽管存在争议,但预制菜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毋庸置疑。如何推动其良性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各地积极出台政策措施,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提出构建预制菜冷链物流体系、培育产业品牌、建设绿色原料基地等举措;山东省则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着力打造预制菜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
专家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是加快制定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业内呼吁尽快出台预制菜生产、运输、加工等全流程的国家标准,同时鼓励企业在保鲜、干燥等关键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二是全面推行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就餐区显著位置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提供查询服务,确保消费者充分知情。
三是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严守食品安全法律底线。法律人士强调,对于使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品等侵权行为,应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护自身权益。监管部门对查实的侵权企业,应依法责令其整改广告宣传内容,并予以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