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新方向:斯里兰卡学者解析中方倡议如何契合全球南方诉求

小编 48 0

斯里兰卡"一带一路"组织联合创始人玛雅·玛筑仁于9月9日在《中国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当前国际治理体系正面临气候变化、全球疫情、经济震荡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全球性挑战的严峻考验。在此历史关键节点,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了重要思路。

漫画作者:中国日报 金鼎

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

文章强调,面对当前世界复合型危机,全球治理倡议绝非单纯外交表态,而是缓解国际体系结构性压力、构建公正包容国际合作框架的务实方案。

该倡议以五项核心原则为支撑:其一,坚守主权平等原则,确保各国不论体量大小、国力强弱、发展水平高低,在全球治理进程中均享有平等参与权、决策权与受益权;其二,维护国际法治权威,全面落实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反对将国际法工具化、搞规则"双重标准"及强加单边"家法";其三,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治理观,强化国际团结协作,坚决抵制单边霸权行径,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枢纽地位;其四,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通过治理体系改革让各国人民平等参与治理进程、公平分享治理成果,着力弥合南北发展鸿沟;其五,突出行动导向特征,坚持系统规划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统筹协调全球治理行动,凝聚多元主体资源,打造可感知的合作成果,避免治理机制滞后与碎片化。

现行西方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文章深刻指出,与全球治理倡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主导的现有治理体系存在根本性的公平赤字、责任缺位与包容不足问题。这一体系根植于强权主导的等级化架构,长期将中小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置于决策边缘地带。

部分西方国家动辄对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国家实施单边制裁、经济胁迫与政治孤立,加剧了全球发展失衡。这些国家常以"规则秩序"或"价值理念"为幌子推行霸权议程,却在规则适用中奉行双重标准——盟友可豁免审查,非盟友则遭受严苛打压。

该体系的症结在于西方国家对关键国际机构的结构性控制。凭借否决权垄断、金融霸权地位与制度性优势,少数国家肆意扭曲全球规则以牟取私利。其军事干预他国内政、制造区域性金融危机、侵犯弱势群体人权等行为长期不受追责,严重动摇了全球治理的法理根基。

全球治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文章分析认为,国际社会亟需纠正上述治理偏差,重建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平等参与规则制定的国际秩序。唯有践行实质性包容理念,才能确保国际体系公平运转,为全球稳定与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全球治理倡议是中国推动国际合作体系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深刻认识到,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旧秩序已无法适应多极化世界发展需求,必须通过系统性改革让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范制定与制度构建中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话语权。

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力量,正积极倡导构建平等相待的新型治理架构,致力于建立以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包容决策为特征的国际秩序。全球南方的诉求并非以新集团取代旧集团,而是推动治理体系升级,使其契合多极世界的现实需求。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一系列公共产品,始终强调利益共享、主权平等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价值。全球治理倡议秉持相同理念,使中国成为包容性多边主义的坚定践行者。

该倡议呼吁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与排他性保护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适应21世纪各国相互依存现实的方向转型。

文章最后强调,人类正处于历史转折关头,气候变化、跨境疫情、发展失衡、地区冲突等复合型挑战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国家解决能力。全球治理倡议所倡导的合作共赢规则,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具备历史必然性,理应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与积极落实。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王辉 周凤梅 朱萍)

【责任编辑:严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