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详解民企座谈会常态化机制:倾听真实诉求 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小编 50 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何将民营企业座谈会常态化?其核心流程是怎样设计的?未来又将如何深化这一工作机制?针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

问:推动民营企业座谈会常态化的核心考量是什么?

答: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形成规模优势并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地位,在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就业岗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微观细胞,对政策环境和市场变化具有最直接的感知力。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能够系统听取企业对经济运行态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判,获取第一手真实数据,这是宏观政策制定、规划编制的关键依据,也为科学评估现行政策实施效果、动态优化宏观调控举措提供了有效路径。

除委主要领导主持的专题座谈会外,国家发改委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及相关司局在基层调研期间,也会专题组织民营企业家座谈,深入听取经营主体的真实心声,对企业反映的困难挑战和政策建议进行专题研究。据统计,近两年来国家发改委已累计与民营企业开展座谈交流超500次,带动省、市、县三级发改系统召开同类座谈会2万余场。

实践表明,企业家在座谈中提出的建设性思考与创新性建议,对宏观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企业反映的具体诉求,国家发改委将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加快推动解决;对于涉及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议,将联合有关方面开展专题论证,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与落地。

问:常态化座谈会的组织实施遵循哪些规范流程?

答:主要实施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精准设定议题方向。紧扣国家战略部署与经济工作重点,结合市场热点动态确定交流主题,例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外贸发展趋势研判、"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等。在已召开的18次专题座谈会中,8次聚焦经济形势研判,2次专题调研"两新"工作推进情况,3次听取外贸领域意见建议,3次征集"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议,1次结合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与"四稳"工作听取诉求,1次专题研究具体问题解决方案。

二是科学遴选参会主体。参会企业兼顾大中小微不同规模,覆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等不同区域,确保多元主体的声音得到充分表达。18次座谈会累计邀请8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既包括行业领军企业,也涵盖创新型小微企业;既涉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覆盖工程建设、大宗商品消费、对外经贸等传统优势领域。

三是精细筹备会议组织。方案确定后及时向企业告知会议安排,特别引导企业"聚焦生产经营实际困难""反映行业共性发展问题"。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建立专人负责制,为每家参会企业提供一对一联络服务。

四是闭环管理成果转化。系统梳理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建立标准化问题台账,通过多部门会商明确解决方案、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民营经济发展局实施专人跟踪督办机制,定期调度办理进度,对已取得进展的事项及时向企业反馈,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

数据显示,18次座谈会共收集民营企业意见建议191条,目前已推动解决160余条,问题响应率保持高位。

问:下一阶段将采取哪些措施深化这项工作?

答:国家发改委将从三方面着力,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

一是强化动态监测与精准帮扶。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态势,聚焦市场拓展、要素保障等关键需求,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和法律服务供给,在政策供给、规划引导、资金安排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帮扶措施。

二是健全多层级沟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民营经济常态化沟通机制作用,优化升级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系统梳理企业诉求建议,整合各地区各部门政策资源,形成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的合力。

三是构建长效化问题解决机制。坚持以点带面、标本兼治,在解决个案问题基础上,立足宏观层面举一反三,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力度,通过解决一类问题、惠及一批企业、带动一个行业,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