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精河万亩棉田丰收在望 科技赋能与产业协同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小编 23 0

中新网新疆精河 9 月 13 日电 ( 刘益伶 郎佳慧 )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15600亩棉田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片金色的棉海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记者随"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主题采访团走进该村时,棉田里的雪白棉絮已挂满枝头,预计10天后将全面进入机械化采收阶段,村民们正期待着又一个丰收年。

9月11日拍摄的夏尔托热村万亩棉田。刘益伶 摄

"全村80%的耕地都种植优质棉种,"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手持饱满的棉桃向记者展示,"优质棉花纤维细长如丝,这正是企业争相收购的核心原因。"

作为拥有40余年植棉历史的老棉区,夏尔托热村凭借稳定的品质在市场建立起良好口碑。每到采收季,多家纺织企业便会提前入驻设点收购,形成良性竞争格局。"企业竞价收购让棉农直接受益,"董希林解释道,"收购价每公斤提高1元,全村就能多增收150余万元,这极大激发了农户提升品质的内生动力。"

为持续提升棉花品质,该村建立起品种改良、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的全链条管理体系。种植大户丁红山经营的120亩棉田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他介绍:"农业专家每半月上门指导,从水肥配比到病虫害防治都有精准方案,相当于给棉花请了'私人医生'。"

这些"技术保姆"来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业团队。

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文磊每周固定驻村服务,他的工作日记详细记录着每块棉田的生长数据:"我们建立了全州棉花长势监测网络,通过物候期观测和土壤检测,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种植方案,确保棉花始终处于最优生长状态。"

在科技支撑与机械化普及的双重驱动下,当地棉花产业实现质效双升。如今村里95%的棉田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植保和机械采收,生产效率较十年前提升6倍。

"过去30亩地需要全家上阵忙活,现在120亩棉田从种到收只需3个人,"丁红山算起经济账,"亩产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优质棉加价收购让每亩纯收益突破800元,年收入比外出务工还高。"

规模化种植促进了民族团结协作,这片棉田由汉、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农户共同经营。李文磊表示:"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化管理,各族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互助种植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田间地头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丰收乐章。"

作为精河县农业支柱产业,棉花产业已带动全镇3000余农户实现稳定增收。正如丁红山所说:"雪白的棉花既是我们的'白色银行',更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幸福底色。"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