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资源扩张下的患者就医新趋势

小编 79 0

北京市三级医院的持续扩建与各地医疗中心的不断升级,正逐步分流每位医师接诊的患者数量。

文 | 王静

编 | 刘强

北京医疗资源扩张下的患者就医新趋势

图 / 视觉中国

来自东北地区的患者李方(化名)在近期赴京就医时,明显感受到北京医疗环境的变化。

在接受脑血管支架手术后,李方于2025年9月下旬前往北京寻求神经外科专家复诊。在查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专科强势机构及北京协和医院等综合排名靠前的医院后,他发现几乎每日都有余号,若非指定特定专家,当天即可就诊。

“首次体验到挂号无需抢购,医院任选”,多次跨省就医的李方对此表示意外。

据记者在预约平台查询,9月25日上午11时,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普通门诊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治医师均有余号;神经外科肿瘤专家门诊中,除知名专家外也可选择。同期,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普通门诊当日下午剩余78个号源。

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透露,不仅门诊患者减少,床位紧张状况也有所缓解,以往等待时间长达1至6个月,现已缩短至1周至4周,“医师的执业压力显著增加”。

尽管部分热门科室及专家号源仍供不应求,但一位多地调研的卫生领域学者指出,上半年许多地区出现门诊量与住院量下滑现象。一方面患者消费更趋谨慎,如赴京就医等高支出选择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地方医疗机构正积极通过优化服务将患者留在当地。

No.1

外地患者数量下降

“我从未想过能轻松挂上全国瞩目的北京协和医院号源,如今竟可实现当日预约。”李方对北京挂号便利化深有感触。

熟练使用手机挂号的李方,能灵活通过“京通114”平台比对各家医院号源情况。自2023年北京市政府统一运营该平台,实现与医院APP号源同步后,不仅提升了挂号效率,也促进了患者合理分流。

p>李方顺利就诊的背后,折射出外地赴京患者群体收缩的趋势。

北京市三甲医院长期以外地患者为主。北京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显示,2013年至2022年北京市住院患者中,外地患者占比于2019年达峰值28.9%。

新冠疫情后,进京就医人流骤减。以天坛医院为例,2019年新院区试运行时外地患者占比曾达62%,2023年已降至30.15%。

“各地疑难重症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强化,部分外地患儿无需再赴京就医。”一位北京三甲医院儿科医生根据自身领域观察指出。

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据公开报道,截至2025年已建立12家紧密型儿科医联体,覆盖北京10个区及新疆、河南、河北、黑龙江4地区域中心。医联体建设使外地患儿占比从70%降至40%左右。

p>国家“大病不出省”政策推动下,全国已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覆盖中西部。专家下沉坐诊,有效滞留部分患者。

至2025年3月,北京36家医院与河北152家县级医院结对开展精准帮扶。河北历来为赴京患者最大来源地,2014年占比达11.6%,当前这一比例正逐步下降。

宣武医院与河北医大一院共建院区2021年底落地石家庄,派驻专家超60人。2022年,宣武医院门急诊中河北患者同比减少36.85%。

上述卫生学者分析,地方医联体、医共体通过上下级医院捆绑模式留住患者,同时防范医保资金外流,稳定医院收入。

“若患者表达赴京意向,医院会主动提议邀请北京专家来院会诊,甚至精准到特定专家,以增强患者留存率。”该学者补充。

p>李方在咨询北京治疗方案后,最终选择返回东北老家手术,“北京床位等待需数月,医保报销比例低,家属陪护不便,本地手术等待时间短”。

地方医院服务持续细化,如对肿瘤患者定期回访,疾病高发期主动联系,降低外地就医需求。即便患者赴京就诊,医院也会跟进返程后康复治疗。

p>李方选择本地手术,既为节约开支,也因家乡医院水平提升,全国排名靠前。

目前坚持跨省就医者多为重症或疑难杂症患者,肿瘤患者占比突出。

“我院患者数量及外地患者比例暂未明显变化。”一位北京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表示。

异地医保结算数据可见端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数据显示,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异地门诊慢特病医保直接结算月人次从12人次跃升至12117人次,年结算量超6万,占北京市半数以上。

p>医保跨省结算便利长期外地居住人员就医,“县域患者外流可能转向周边城市,赴京趋势待观察。”上述学者称。

No.2

十年供给扩张

李方挂号体验改善的背后,是北京医疗供给长达十年的扩张。

p>这是数量、规模、人员的全面升级。2015年至2024年,北京市新增73家医院,床位增加3.3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达7.09张,超越奥地利、法国等欧洲国家,远高于美国2022年的2.75张。

医院扩张曾追不上患者增长。尤其人手增加的三级医院,2019年医师日均诊疗9.88人次,较2018年略增,工作负荷加重。

2019年成为医院床位使用率高峰,三级医院达87.74%。

近年,北京知名医院四环外新院区陆续运营,分流全国患者。

2021年,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增800张床位后,重点专科专家号预约期从数月缩至1-2周。

2023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投用,年接诊能力增105万人次。

2024年10月,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单日门诊量破2200人次,外地患者占近半。

北京市卫健委数据显示,已完成13家市属央属医院疏解项目,累计疏解床位3000余张。

疫情期间病房使用率骤降,医生原预期疫情后需求反弹。

需求端确实回升,2023年北京市诊疗人次达2.9亿,出院503.6万次,超2019年水平,2024年持续增长。

p>但床位使用率未再突破2019年峰值。

2023年三级医院床位使用率81.58%,2024年降至81.21%。北京病床紧张度缓解。

通州区近年新增四家医院4200张床位。2024年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开诊,距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不足三公里。友谊医院工作人员坦言,“优势学科受影响小,但心血管等科室难免分流患者”。

全国医疗机构面临新平衡。国家卫健委数据,2024年1-11月医院病床使用率79.2%,同比降1.0个百分点。

p>三级医院仍具吸引力,扩张持续。

国家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亦庄新院区规划床位1200张,预计2028年使用。

北京中医医院朝阳新院区规划床位1000张,计划2029年底竣工。

上述学者表示,各地正筹划“十五五”规划,医院扩张边界成为讨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