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记者亲历中国式现代化:看见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小编 2 0

今年6月22日至7月9日,我作为厄瓜多尔可持续世界基金会传播总监,有幸通过厄瓜多尔政府与中国政府合作的"共同奖学金"项目,开启了一段深刻的中国体验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次职业交流,更是一次个人梦想的实现。长期以来,中国在我心中就是"未来的国度"—一个以科技创新、经济腾飞和长远规划而闻名的国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中国的现实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兼现代首都,以双重庄严迎接了我。初到这座都市,我立刻被城市的秩序、干净的街道、守规矩的市民以及无处不在的科技应用所震撼。扫码支付、智慧出行、井然有序的公共服务,这些都与我对"中国式未来社会"的设想完全吻合。更让我惊喜的是,在这座充满现代感的大都市里,传统文化依然鲜活—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并行。

登上长城是我此行最震撼的时刻之一。亲眼站在这条延绵的巨龙之上,触摸斑驳的砖石,心中油然而生的敬畏难以言表。这不仅是中国的象征,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相比之下,颐和园带给我的是另一种宁静与诗意。湖水清澈,荷花盛开,亭台楼阁与自然浑然一体。园中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更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

在与专家学者交流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最打动我的是中国人那种"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中国的发展从不依赖偶然或临时起意,而是有一套跨越数十年的整体设计。每一项工程、每一项政策都体现出连贯性与执行力。正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拉丁美洲—中国观察主任欧尔蒂斯所指出的,理解并学习中国式现代化能为拉美关于发展的讨论带来新想法和更多可能性。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并不仅仅是高楼林立和科技繁荣,而是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包容"紧密结合。安全、稳定与民生是支撑发展的基石。尤其让我敬佩的是,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让8亿人摆脱贫困。这一成就并非单靠经济数字堆砌,而是通过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系统性措施,真正把人民放在了国家战略的中心。阿根廷中国政治观察中心主任吉乌斯托也认为,许多拉美国家在200多年前就已经独立,但至今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在这方面需要向中国学习。

除了宏大的发展成就,我也沉醉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在北京的市场,商贩们热情幽默、精明干练。与他们讨价还价不仅充满乐趣,也让我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奋与智慧。一款标价千元的商品,经过一系列手势、笑声和即兴英语"交锋",最终能以百元成交。中国商户笑称我是"吝啬的朋友",而一句"没钱没钱"总能换来他们的会心微笑。

浙江省安吉县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被誉为"竹都"的城市让我感叹犹如步入完美之城。在酷热的天气里,满眼青翠的竹林与清新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很多房屋、家具、器皿乃至发梳皆由竹子制成,展现出自然与技术之间不可能的平衡。在一个广场上,我读到石碑上刻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恰是当地发展模式的生动隐喻,向我展示了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牺牲环境,而是可以与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

和来自拉美九国的记者朋友们交流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感受:中国远比想象中更亲近、更真实。以前在我们的报道或印象里,中国是一个遥远而庞大的"东方巨人";而亲身走近后,发现这里的发展路径、社会治理和文化智慧,都能给我们提供借鉴。拉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活力推动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带给拉美的重创。

中国之行让我看见了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既有钢筋水泥的挺拔,也有文化传统的温润;既有高速发展的奇迹,也有民生福祉的保障。中国让我明白,进步从来不是偶然的馈赠,而是一个国家、一代代人长期奋斗与坚守的结果。正如阿根廷社会学家马塞洛·罗德里格斯所言,"中国有别于西方,开辟了一条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寻求各国互利共赢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对其他探索现代化道路国家的重要鼓舞"。

这段经历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它让我更加相信,无论我们身处何地,人类共有的情感与价值是相通的:家庭的温暖、友情的真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这些,把看似遥远的中国与我的故乡厄瓜多尔紧紧相连。作为传媒工作者,我有责任将这些真实的故事讲述出去,让更多人理解一个立体的中国,帮助厄瓜多尔和拉美国家找到新的发展启示。

(作者是厄瓜多尔可持续世界基金会传播总监;人民网记者 谢佳宁译)

( 责编:张悦、杨牧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