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自媒体乱象调查:AI造伪科普泛滥 官方新规剑指流量变现

小编 24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线思维,作者:北方朔风,题图来自:AI 生成

"人体宿便达十几斤?不排毒将引发全身中毒!"

"抗癌食物排行榜榜首!常吃可远离癌症!"

"磁疗床垫/能量内衣宣称包治心脏病、颈椎病、妇科病等多种疾病……"

健康养生类自媒体推送中频繁出现的这类惊悚标题,正利用公众对健康的关注与疾病恐惧,编造看似科学的"养生秘诀",实则沦为不良商家的营销工具。

近期,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明确要求提高医疗科普自媒体准入门槛,并强化广告内容监管。此次专项整治直指医疗自媒体虚假宣传、流量至上等行业乱象,对净化网络医疗信息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但彻底解决行业顽疾仍需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医疗科普背后的流量变现陷阱

医疗自媒体乱象频发的核心诱因在于,健康话题始终占据公众关注度榜首。现代医学的高度专业化使得跨科室专家都可能出现认知偏差,普通民众更难系统掌握医疗知识,这为医疗科普自媒体提供了生存土壤,类似现象在各专业领域普遍存在。

理论上,专业医疗科普本应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为何演变为当前的行业乱象?根本症结在于,自媒体运营的核心逻辑是流量变现。在流量即收益的互联网规则下,部分自媒体为追求粉丝量与点击率,不惜违背科学传播原则。相较于内容准确性,商业回报更能驱动自媒体行为,导致行业失序难以遏制。

医疗知识的专业性与复杂性,使得普通民众难以辨别信息真伪。而大语言模型的普及,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生成海量看似权威的"医疗内容",形成严重的信息污染。专业人士受限于精力,难以逐一甄别海量虚假信息,这种技术赋能的虚假科普已到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此次新规特别点名AI生成内容的监管问题,明确大语言模型不适用于医疗科普领域。

当前医疗自媒体的主流变现模式存在显著风险隐患。首要变现路径是保健品带货。这类产品普遍成本低、效果不明,却在营销端投入巨大,给予自媒体的分成比例可观。

巨额利润诱惑下,道德底线容易失守,这正是本次整治行动的重点领域。十年前搜索引擎医疗广告的争议,如今以自媒体带货的形式重现。

保健品虚假宣传主要通过两种路径:一是借传统医学名义行骗: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本应造福民众健康,却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线上欺诈;二是以现代科技为噱头,宣称某项技术能快速解决健康问题,这种传播策略精准迎合年轻群体,但科学并非速效解决方案。

当前两类虚假宣传均高度依赖医疗健康类网红推广,若不及时整治,将严重危害公众健康权益。

另一主要变现模式是打造网红医生IP。医生通过科普积累声望本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异化。网络点击量与科普质量不直接相关,眼球效应往往决定传播效果。部分网红医生通过"同行皆错我独醒"的极化人设吸引流量,这种对立化宣传加剧医患矛盾,却符合流量算法逻辑,成为新规重点规范对象。

治理医疗自媒体乱象需运动式整治与制度化建设并重

现行法律法规对虚假医疗信息的处置存在明显短板,简单封号等措施缺乏系统性。平台与自媒体的责任划分、非严重后果的虚假宣传处置、减肥健身类博主的监管标准等问题,均需进一步明确。

事实上,科普领域的信息混乱并非医疗行业独有。在社会对科学传播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整治不良自媒体仅是第一步。构建优质医疗科普供给体系,比打击违规账号更为艰巨。

医疗科普主体责任该由谁承担?

官方机构与医疗机构需强化科普职责,这不仅是应对自媒体乱象的需要,更是基于"预防胜于治疗"的医学基本原则。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资源承压的背景下,加强预防医学科普投入,对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战略意义。

当前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疾病与肿瘤占比居高不下,尽管缺乏绝对有效的预防手段,但改善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发病风险。通过专业医疗自媒体引导健康行为,是极具价值的公共卫生实践

医患矛盾的重要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优质医疗科普能有效缩小认知差距,减少医疗误解与资源浪费。但做好这项工作面临多重挑战,需要突破性创新。

我国主流媒体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普能力已显著提升,但常规医疗知识的科普供给仍显不足。医疗问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个体差异,传统媒体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为不良自媒体留下了生存空间。

多元化健康科普内容的质量困境

互联网传播规律显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往往压倒准确性。热门医疗短视频与文章普遍具备强吸引力特征,但医学知识本身多显枯燥,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民众最需要了解的。

部分自媒体为追求传播效果,刻意剪裁事实导致信息失真。医疗科普关乎生命健康,准确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如何平衡趣味性与科学性,成为医疗自媒体发展的关键命题。

行业深层矛盾不止于此:期待专业医生从事科普的初衷虽好,却忽视了科普工作的专业属性。正如优秀科学家未必擅长教学,医术精湛的医生也不一定具备科普能力,资深专家能否适应互联网传播环境亦存疑问。

现代科普绝非简单知识传递,而是需要从专业体系中提炼核心信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适配社交媒体传播特性。这是一门需要天赋与训练的交叉学科,但目前专业科普培训极为匮乏。

此外,优质医疗自媒体的持续运营需要可观的时间与物质投入。专业医疗内容创作通常依赖团队协作,个人难以长期维持高质量产出。科普需追踪前沿进展、优化表达方式、适配受众需求、把握传播情绪,这些都需要系统性支持。

若期望医生群体投入更多精力开展专业科普,同时避免被商业利益裹挟,必须建立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否则只能产生应付式内容,既无实际价值,又加重医生负担,重蹈学术论文指标化的覆辙。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部分医疗自媒体刻意迎合大众心理弱点。所谓"食物减肥抵数小时运动""运动抵消熬夜危害""保健品替代就医"等伪科普,实则利用了人们追求捷径的惰性心理。尽管多数人明知健康生活需要自律,但这类虚假承诺仍具有强大诱惑力。传播科学健康理念,需要掌握对抗这种心理惰性的传播技巧。

医疗科普专业化或成未来趋势

医疗科普专业化、职业化可能成为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对比百年间医学分支的演变可见,学科分化是应对健康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障公众获取准确医疗信息的健康收益,不亚于任何临床科室的贡献。从这个角度看,医疗科普成为专门学科具有现实合理性。

随着公共卫生概念的拓展,获取正确健康信息应被纳入健康权范畴。正如19世纪公共卫生工作者治理环境污染物,当前亟需正视信息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构建科学的医疗科普体系需要探索创新路径,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但守护健康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是值得持续努力的公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