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作拜月节、月亮节、仲秋节、团圆节......有着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且每个地方的习俗各具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中秋,听听有关中秋那些事儿。
中秋,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为何说中秋是一个诗意的节日,古人为中秋佳节创作的诗词不胜枚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为经典,并被传唱至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意义。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成为了描写中秋佳节的千古名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出了异乡游子的思念之情。
古人将情绪寄托于明月,用诗词道出中秋的所见所闻所想,让中秋蒙上了浪漫而诗意的色彩。描写中秋的诗词还有很多,可趁着中秋小长假空闲之余,翻阅朗读几首中秋诗词,想必别有一番滋味。
中秋,一个充满趣味的节日
除了赏月、吃月饼,其实中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习俗。有些习俗在古代非常受欢迎,随着时间变迁,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让我们重拾记忆,一起体会中秋那些趣味吧。
拜月
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寄托了人们渴望团聚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观潮记载表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小学课本上的《观潮》,便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赏花灯
中秋赏花灯,多集中在南方。中秋节赏花灯寓意着幸福团圆,造型独特、风格迥异的花灯营造出了温暖的节日氛围。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彩灯高竖起来之意。
玩兔儿爷
玩兔儿爷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秋习俗。玩兔儿爷的中秋习俗起始约在明末。“兔儿爷”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步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除了这些习俗,很多地方形成了特殊的中秋习俗。比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一个充满美食的节日
说到中秋的美食佳肴,光是一个经典的月饼,就有数不清的口味和造型,经典五仁馅、豆沙馅、莲蓉馅,极具地域特色的火锅馅、苔菜馅、鲜肉馅、玫瑰馅等等。不管什么口味的月饼,都寓意着一份团圆。
除了月饼,中秋还有其他美食,看看你吃过哪些?
螃蟹
中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有“西风响蟹脚痒”,说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更佳的品尝时机。在中秋节团聚的时候,桌子上总是少不了螃蟹这道菜,还有很多把螃蟹作为中秋送礼的礼品之一。
鸭子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对于南京人而言,每年中秋前后,盐水鸭色味更佳。福建也有中秋吃鸭子的习俗,福建人用福建盛产的槟榔芋和鸭子一起烧,叫槟榔芋烧鸭,味道甚佳。
菱角
在江南一带,中秋节吃菱角,寄托了家长期盼孩子聪明伶利的美好愿望。吃菱角,可将菱角用清水或盐水煮熟,剥壳当零食吃;也可以将剥了壳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粥,在吃了甜腻的月饼后喝上一碗,可去除油腻感。
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将军伍子胥而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赏月即喻示家家团结幸福、吉祥如意。
藕盒子
中秋食藕,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秋之所以如此五彩缤纷,是为了让这个温暖的节日充满更多相聚的意义。不管是一方小小的月饼,还是一顿简单的家常菜,都包含着相聚的温情。这个中秋,你有见到想见的人,看到故乡的那轮明月吗?
#天涯共此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