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正式启动“唐诗之都”建设计划 千年文脉焕新篇

小编 42 0

近日,西安市官方发布《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宣布全面启动“唐诗之都”品牌建设工程。该计划旨在促进唐诗文化与市民日常起居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创新,致力于将西安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杆城市,使“诗与远方 皆在长安”的美好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此次西安打造“唐诗之都”具有双重战略意义:一方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实践路径,另一方面重新确立这座古都在中华诗歌文明史上的核心地位。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成就,唐诗的繁荣与唐代都城长安密不可分。史料显示,《全唐诗》收录的两千余位诗人中,超过三分之二曾在长安留下生活印记,创作了大量千古传诵的经典作品。从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宫廷绝唱,到杜甫“长安水边多丽人”的市井风情,这些诗作不仅铸就了唐诗的艺术高峰,更将长安永久铭刻在中国文学的殿堂之上。

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与长安紧密相连。王维、岑参等朝廷官员在长安的公务生涯中创作大量边塞诗与山水诗,李白、杜甫等漫游诗人多次旅居长安汲取创作灵感,孟浩然等隐士也曾为求仕途客居京华。正是这种独特的文人集聚效应,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长安诗人群落”现象,使长安成为唐代诗歌创作的中心舞台。

唐诗中的地理意象在今日西安仍可寻踪。大雁塔、曲江池、灞桥折柳、乐游原怀古等文化地标,既是热门旅游景点,更是承载千年诗意的活态文化遗产。白居易笔下“迟迟钟鼓初长夜”的宫阙夜色,杜牧诗中“山顶千门次第开”的华清宫盛景,这些具体可感的地理坐标构建了独一无二的唐诗文化空间体系。

西安丰富的唐代文化遗存为唐诗传承提供了坚实基础。大雁塔、小雁塔等国家级文保单位保存着唐代建筑风貌,兴庆宫遗址等考古发现还原了诗人创作的历史场景。当代西安通过建设“唐诗三百首”石刻长廊、专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举办常态化唐诗诵读会、唐代乐舞展演等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衔接。

从历史渊源与文化积淀来看,西安作为唐长安的继承者,拥有无可争议的“唐诗之都”地位。这一结论不仅基于史实考据,更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打造“唐诗之都”并非排斥其他城市的文化贡献。洛阳的“洛阳女儿对门居”、南京的“旧时王谢堂前燕”、成都的“美酒成都堪送老”等诗句,共同构成了唐诗的地域多样性。但从诗作数量、诗人密度和文化辐射力分析,长安作为唐诗中心的地位从未动摇——仅《全唐诗》中直接提及“长安”的诗篇就达940余首,充分印证了这座城市在唐代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此次西安启动“唐诗之都”建设,旨在搭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开放平台。依托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西安有责任也有能力承担起唐诗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通过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唐诗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化传承需要协同发展,西安与其他城市在唐诗文化领域应形成互补共生的格局。确认西安“唐诗之都”的核心地位,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战略选择,将有力促进唐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态传承。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唯有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区域协作,才能让唐诗这颗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当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原标题《西安网评:长安月下诗千卷,西安是当之无愧的唐诗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