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旅游业近期推出多重刺激措施,试图扭转市场颓势。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 出境游
01
近日,泰国某小型酒店集团中国区负责人A君在访谈中透露,尽管旗下精品度假酒店曾以中国中产游客为核心客群,但近期市场表现不及预期。
在谈及韩国顶级女团BLACKPINK即将举办的泰国演唱会时,A君面露忧色。
他表示,原本预期这场顶级流量演出能吸引大量中国粉丝赴泰,参考该团体在新加坡等周边国家的文旅带动效应,曾对票房转化抱有较高期待。

韩国顶流女团 BLACKPINK
实际情况却显示:
距离演唱会举办日渐近,中国游客预订量仍处低位,酒店不得不下调房价以促进销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往年国庆黄金周前1-2个月便会出现的中国游客预订高峰并未如期而至,当前客房入住率远低于预期,且已接到的中国客人订单中,家庭游客占比为零。
A君酒店的经营困境并非个案,泰国旅游业自2025年以来持续呈现疲软态势。
据《曼谷邮报》9月初报道,经历连续四年的价格上涨周期后,泰国酒店行业正面临价格回调压力,主要原因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核心客源市场出现显著下滑。
泰国旅游与体育部官方统计显示,截至8月,2025年前8个月外国游客总量达2190万人次,同比减少7.2%。

这一数据背后,中国市场的大幅萎缩成为关键影响因素。
泰国国家旅游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4-6月)入境游客总数717万人,旅游收入约3120亿泰铢,同比分别下降12%,其中中国游客数量降幅最为突出,同比减少达46%,接近腰斩水平。
尽管欧洲游客数量出现短期增长,但未能有效弥补亚洲市场的缺口,泰国旅游业整体仍显乏力。
为扭转市场颓势,泰国政府近期推出多项刺激性政策,涵盖金融创新与旅游补贴等多个领域。
泰国财政部长宣布将开放加密货币兑换泰铢渠道,允许外国游客通过指定交易平台完成数字货币兑换并充值至移动支付应用,实现全国通用。
泰国旅游部长则提出7亿泰铢预算计划,向游客提供国内航班补贴,单程最高1750泰铢,往返3500泰铢,政策力度堪比东南亚旅游旺季专项补贴。
这些措施的核心目标在于吸引游客入境,通过流量带动实现旅游经济整体收益。
然而从市场反馈看,单纯依靠娱乐IP引流、价格优惠等传统手段,似乎难以有效重建中国游客的出行信心。
02
2025年初"王星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时,业内普遍认为泰国旅游市场将经历短暂调整后迅速恢复。
但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观察,多位出境游行业从业者表示,实际情况比预期更为复杂,中国游客对泰国旅游的安全信任度尚未完全恢复。
该事件如同引发连锁反应的导火索,对游客心理造成的影响持续发酵。
2025年暑期档数据显示,原计划赴泰的中国家庭游客中,不少转向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替代目的地。
安全考量成为首要决策因素,多数游客表示愿意为更可靠的旅行环境支付溢价。
泰国旅行社协会名誉会长西迪瓦奇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王星事件"导致中国游客信心恢复期延长至五个月以上,部分专营中国市场的旅行社因客源枯竭陷入运营困境,不得不采取裁员或暂停业务等措施。
泰国《民族报》6月中旬发布的行业预测显示,2025年全年中国赴泰游客或仅500万人次,其中商务出行占比超八成,纯休闲团队游客预计不足100万,占比仅两成。
这与疫情前每年上千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通过对比各国旅游部门官方数据可以发现,东南亚及东亚旅游目的地对泰国客源的分流效应正持续扩大。
以日本为例,2025年1-7月中国游客赴日累计达569万人次,远超泰国同期264万人次的中国游客数量,甚至超过业内对泰国全年中国游客规模的预期。

日本旅游局官方数据
市场分析显示,尽管面临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日本旅游业凭借完善的服务体系仍保持强劲吸引力。
此外,2025年1-7月中国游客赴韩人次达313万,上半年同比增长13.8%,持续保持对泰国的领先优势。
作为泰国近邻的越南表现尤为突出,2025年前8个月接待中国游客353万人次,占入境游客总量的25%,同比增幅高达44.3%,成为新兴热门旅游目的地。

越南旅游部数据
泰国的竞争劣势还体现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的对比中。
2025年上半年,马来西亚接待中国游客217万人次,同比大增35.6%,与泰国的差距显著缩小。
同期新加坡接待中国游客148万人次,同比增长2%,中国持续保持新加坡第一大客源市场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老铁路通车后形成的跨境旅游新通道,促使更多中国游客选择昆明-琅勃拉邦线路。
2025年上半年老挝接待中国游客60.2万人次,同比增长18%,分流效应初步显现。
综合对比可见,在东南亚及东亚主要旅游目的地中,多数国家的中国游客数量均实现同比增长,唯独泰国出现显著下滑。
中国游客的出行选择变化,正深刻影响着区域旅游市场格局。
03
为挽救下滑的旅游市场,泰国政府及业界已尝试多种刺激性手段。
包括举办国际音乐节、邀请顶级娱乐IP(如Blackpink)、提供免费机票、实施旅游补贴、延长免签政策,乃至推出数字货币兑换等创新金融方案。
近期,泰国旅行社协会正推动恢复中国至泰国的包机业务,此举虽被视为重要举措,但业内普遍认为传统刺激手段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
面对政策效果的局限性,泰国旅游业亟需探索新的突破方向。
旅游产业不同于制造业的即时生产模式,其市场恢复具有滞后性和复杂性。
当前中国游客对泰国旅游的信心不足,已形成结构性消费转向。
评级机构Tris发布的报告指出关键观察节点:若2025年国庆黄金周结束后中国游客数量仍未明显回升,则表明中国出境游市场已发生根本性趋势转变。

曾经支撑泰国旅游业快速复苏的市场红利窗口正逐渐关闭。
泰国春武里观光联盟协会会长塔奈分析指出,中、韩等短程客源市场已开始转向多元化目的地选择。当游客认为目的地综合价值不足时,单一的资源优势(如海滩、夜市、娱乐演出)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王星事件"已超越单纯的偶发事件范畴,更像是中国出境游消费逻辑重构的标志性节点。
当前的泰国旅游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
是继续依赖价格战维持入住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还是转向开发印度、中东等新兴市场?
每项选择都面临挑战。
以泰国国内旅游补贴计划为例,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曼谷邮报》调查显示,许多中小型酒店自计划启动以来未能及时获得补贴资金,不得不先行垫付成本,导致运营压力加剧。
实际操作中,芭达雅等核心旅游区的补贴额度多被大型酒店集团获取,中小经营者难以受益。
尽管泰国旅游业者呼吁改用泰京银行Pao Tang电子钱包提高补贴发放效率,但该提议因可能影响银行业公平竞争而被驳回。
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协调问题,使得市场响应速度滞后于游客需求变化,酒店不得不持续推出降价促销措施。
在此背景下,2025年中国国庆黄金周的市场表现,不仅未能为泰国旅游业带来预期转机,反而印证了中国出境游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在这场争夺游客回流的战役中,泰国旅游业正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