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最高法院将深入落实《民法典》第997条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通过司法实践强化对网络暴力、恶意诬告等违法行为的规制力度,为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坚实司法屏障。"2025年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发布会现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贺小荣就司法护航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权威解读。
贺小荣指出,伴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算法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在催生平台经济、智能服务等新业态的同时,也带来数据权属争议、算法歧视等新型法律问题。最高法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原则,已出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网络消费纠纷审理指南等司法文件,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裁判标准,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合规应用,保障数字经济创新在法治轨道运行。
在个人数据权益司法保护领域,最高法率先建立算法治理司法规则体系,在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中确立裁判要旨:未经权利人授权,非法使用或授权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自然人声音的行为构成侵权。该判决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合规发展提供重要司法指引,推动建立技术应用与权利保护平衡机制。
针对个人信息滥用问题,司法机关严格落实"最小必要"原则,对超出合理范围收集用户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依法判令承担侵权责任。通过优化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显著提升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损害赔偿力度,以司法裁判向社会明确传递"零容忍"个人信息滥用的价值立场。
网络消费环境治理方面,贺小荣介绍,最高法院通过专项案例发布统一裁判尺度,重点规制经营者违反承诺行为,以司法权威确立行业行为准则,增强消费者消费信心与维权底气,切实营造"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的数字消费生态。
典型案例显示,司法机关对网络主播虚构事实炒作营销的欺诈行为,依法判决"退一赔三";在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纠纷中,综合考量行为能力与打赏金额,对超出未成年人认知范围的交易行为认定无效并判令返还款项,为青少年健康网络环境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发布会上同步披露,"十四五"立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新制定法律36部,修改法律63件次,通过法律问题决定35件,法律解释1件。截至目前,现行有效法律达306部,行政法规及监察法规600余部,地方性法规1.4万余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持续完善。五年来立法工作聚焦四大方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强化生态文明法治支撑。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于今日下午闭幕,会议将审议通过一批重要立法成果。"沈春耀表示,立法机关将持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