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许悦
近期一场关于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的舆论风波,再次将预制菜定义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9月10日,罗永浩通过社交媒体公开质疑西贝"大量使用预制菜却定价偏高"。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召开媒体沟通会回应称,门店目前100%采用现场烹制,中央厨房仅提供净菜切配等预处理环节,并表示将对罗永浩提起诉讼。
在双方的意见交锋中,核心争议焦点集中在西贝菜品是否属于"预制菜"的界定范畴。
9月12日,西贝发布《致顾客的公开信》,详细披露了罗永浩所点13道菜品的标准化制作流程文件。
以番茄酸汤筱面鱼鱼为例,其制作步骤包括酸汤底料解冻调味、番茄去皮改刀、鸡汤熬制酸汤、与预蒸筱面鱼鱼混合煮制等环节,整体呈现为"预制原料+现场烹饪"的加工模式。


针对预制菜的定义难题,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已联合发布官方界定标准。
2024年3月21日,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可添加调味料,不使用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含搅拌、腌制、烹饪等工艺)制成,搭配或不搭配调料包,需加热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需符合标签标注的贮运销售条件。"
该官方定义较此前行业普遍认知的广义概念(包含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大类)有明显收窄。
根据《通知》规定,预制菜排除了主食类产品、即食食品及凉拌菜等品类,同时明确中央厨房向餐饮门店配送的产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这也成为贾国龙强调"西贝门店零预制菜"的政策依据。
对照罗永浩所点的13道菜品(现已开发为西贝特色套餐),其中胡麻油调黄瓜、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黄米凉糕3道菜明确不符合预制菜定义,其余76.92%的菜品仍存在界定争议空间。

此次舆论事件暴露出,普通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监管部门的官方定义存在显著差异。
现行定义中的"预制菜"特指零售端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主要针对超市等流通渠道,而餐饮企业使用的中央厨房产品即使采用相同工艺,也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预制菜。
"这种法律界定与日常生活认知存在脱节。"北京今是律师事务所主任吴萌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
尽管2024年3月出台的官方定义被视为预制菜规范化的重要进展,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仅是开端。
在该《通知》发布前,预制菜标准体系呈现地方化、碎片化特征。据统计,2022年全国有40家单位累计发布79项预制菜相关标准,导致市场认知混乱。
业界持续呼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规范行业发展。2024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透露,正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已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纳入2024年度立项计划,专项工作组正有序开展研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同步组织制定《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国家标准,拟统一相关术语定义和分类规则。
标准制定工作在今年取得新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3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表示,预制菜国家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该标准由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制定,兼顾生产端与消费端权益,未来将根据产业发展动态修订完善。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预制菜产业发展与公众认知存在错位,国家标准的出台和落地实施成为破局关键,需实现生产者遵标、消费者知标、监管者执标的多方协同。
"预制菜将成为餐饮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行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提升品质管控水平,而非否定这一业态本身。"孙宝国强调,"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都是管理问题,而非产品形态问题。"

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并非全盘排斥,关键在于餐饮企业能否做到品质透明、安全可溯、价值匹配。
老乡鸡此前的透明化实践值得借鉴。2024年4月,该企业发布《菜品溯源报告》,覆盖全国1218家门店的226个SKU、873种原料及305家供应商信息,并在门店公示菜品加工方式分类:
84款为餐厅现做(生食材现场全流程烹制);33款为半预制(中央厨房初加工后冷链配送,门店现场完成制作);2款为复热预制(中央厨房制熟后冷链配送,门店加热出品),通过颜色标识帮助消费者选择。
这一举措曾获得市场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