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作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其安全直接关联国家主权与发展利益。记者从国家安全部获悉,伴随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行业规模持续扩张,但非法测绘、涉密数据泄露等风险隐患亦同步凸显,部分主体违规处理地理信息的行为已对国家安全构成现实威胁。
监管部门在专项检查中查明,某省级城乡规划设计单位多名技术人员,违规在接入互联网的办公设备中存储、处理并拷贝市县两级规划部门的涉密测绘成果。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规受到严肃追责,单位主管领导被追究管理责任。
涉密地理信息承载国家核心秘密,相关法规明确禁止在非涉密网络环境中存储处理。但少数从业人员为图工作便利,仍存在"重效率轻保密"的侥幸心理,将涉密数据违规录入互联网终端,甚至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传输敏感信息,此类行为极易引发数据泄露。国家安全机关强调,涉密地理信息一旦流入不法渠道,不仅将导致涉事人员面临法律严惩,更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国家安全机关在跨境数据监管工作中发现,某文化创意企业生产的出口游戏卡牌产品,其附赠地图存在严重政治性错误。经自然资源部专业机构鉴定,该地图将我国阿克赛钦、藏南地区国界错误标注,刻意遗漏钓鱼岛、赤尾屿及南海诸岛等固有领土标识,已构成《地图管理条例》明确禁止的"问题地图",涉嫌损害国家领土主权。目前该批次产品已被海关依法扣押,企业正接受立案调查。
业内专家指出,"问题地图"绝非简单的制图疏漏,其通过篡改国界线、删减领土标识等方式,实质是对国家主权的隐性侵蚀。作为国家版图的可视化载体,地图上的每处标识都承载着法理主权与历史传承,错绘漏绘行为本质上是对国家核心利益的损害。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使用地图必须严格遵循"谁制作谁负责、谁发布谁审查"原则,确保国家版图完整准确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红线。

国家安全机关侦查发现,某重点行业领域引进的境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存在未经许可采集敏感地理空间数据的情况,部分数据涉及重要基础设施坐标、战略要地地形等核心信息。针对这一安全漏洞,国家网信办、自然资源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指导行业单位完成软件国产化替代,并建立地理数据出境安全评估机制。
在数字经济时代,地理信息数据已成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要素,广泛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应急指挥调度、智能交通建设等关键领域。国家安全机关特别指出,地理信息在军事侦察、资源勘探、战略布局等方面的特殊价值,使其成为境外情报机构重点窃取的目标。维护地理信息安全,需要构建"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护体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国家安全机关工作发现,我国某重要行业领域使用的境外地理系统软件存在搜集我国地理信息数据的情况,部分数据重要敏感,甚至涉及国家秘密,对我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针对上述情况,国家安全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地理数据安全风险专项排查治理,指导、协助涉事单位开展清查整改,及时消除重大数据窃密、泄密等安全隐患。
信息化时代,地理信息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数据资源,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处置、交通运输、生态环境、政府信息化和大数据治理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方面。地理信息安全不仅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反恐斗争、情报搜集、军事应用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信息数据属于高价值情报,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窃取的重点。保障国家地理信息安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大事,也是每个企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和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广大人民群众如发现危害地理信息安全的违法行为及可疑线索,请及时通过 12339 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网络举报平台、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受理渠道或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进行举报。
(总台央视记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