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办“纪念潘雨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周易象数丛稿》新书学术研讨会”,旨在回顾这位杰出易学家的学术贡献。
本次会议不仅是对著名易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潘雨廷先生(1925-1991)百年诞辰的深切缅怀,更是系统梳理其学术思想遗产、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1978年重阳节,潘雨廷与刘公纯、梁漱溟、王星贤、田镐于北京香山卧佛寺合影留念
新书《周易象数丛稿》封面展示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岗教授主持。他从《潘雨廷先生谈话录》切入,追溯潘先生的学术生涯与思想特色。潘雨廷先生的学问融贯中西,在深入研究《周易》的同时,积极关注现代科学进展,堪称一位博通古今的通儒。其连接传统学术与现代科学的范式,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借鉴。在当前人文学科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促进人文与自然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岗教授主持开幕式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在致辞中,通过中华书局珍藏的潘雨廷书札,回顾了潘先生校点清代学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的学术历程。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李岩分享潘雨廷学术往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华书局邀请潘雨廷先生参与《周易集解纂疏》的校点工作。1981年12月,潘先生回函接受委托,随后双方多次通信商讨点校细节。至1984年2月,潘先生致信说明延期原因并确认完成点校。潘先生逝世后,经其夫人协助,点校本于1994年3月正式出版。三十年来,该书再版不断,累计印刷量达34000册,已成为易学研究者的必备参考。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阚宁辉在发言中分享了1987至1988年在古籍所选修潘雨廷《周易》课程的经历。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阚宁辉回忆潘雨廷授课风采
阚宁辉指出,潘雨廷先生在古籍所前辈中校外及身后影响力尤为显著,其学术视野宏阔,见解深邃。他强调潘先生将古籍收藏、整理与出版视作文化长河,注重传承与传播的有机结合,认为缺乏传承的传播犹如无源之水。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启立教授在致辞中,以幽默口吻回忆初入校园时对古籍所前辈学者的敬仰之情,特别提及对徐震堮先生及传统小学的推崇,并对古籍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朴实学风给予高度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强调古籍所文脉接续
雷启立表示,在纪念潘雨廷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不仅要回顾古籍所的学术成就,更需展望其未来发展。他高度重视古籍所学术传统的延续,强调新一代学者应凝心聚力,推动传统文史研究的创新与学科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原所长严佐之在发言中重点探讨潘雨廷先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追求。潘先生1948年大学毕业,直至1978年才正式就业。尽管家境优渥,他却在清贫中坚守学术,婉拒国外深造机会,三十余年潜心治学。未就业期间,他在家中讲授冷门绝学;改革开放后,得古籍所接纳,学术生命焕发新机。潘先生始终保持简朴专注的学风,深入研读《道藏》,开拓道教研究新领域,其君子风范与纯粹学术精神令人景仰。
古籍研究所原所长严佐之阐述潘雨廷学术精神
严佐之总结,潘雨廷先生是“乐之者”型学者,其治学乃古代君子“为己之学”的典范,其人格与学术境界值得后辈深入体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易象数丛稿》整理者张文江详细回顾了协助潘先生整理遗稿的历程。他提及潘先生逝世后,遗稿整理与出版工作的艰辛,尤其是《易》图绘制的复杂过程。从《周易表解》到《易学史发微》,再到最新出版的《周易象数丛稿》,三十余年来潘先生著作陆续面世,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周易象数丛稿》整理者张文江介绍著作内容
张文江还分述了《周易象数丛稿》的三大部分内容,并强调潘雨廷先生的学问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教授追忆,潘先生在入职古籍所前虽生活清贫,仍在家治学授课,体现了学人风骨,这与古籍所后来的优良学风一脉相承。
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谈学术传统传承
方笑一提到,在市场经济初期,古籍所曾通过校内摆摊等方式创收以支持学术,但学者们依然专注研究,展现了非功利性的纯学术精神。面对新时代的优越条件,他呼吁保持学术初心,传承古籍所为人治学的风范,构建中国自主的人文学科体系。会议在热烈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南怀瑾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东方出版中心协办。